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七四章 不足為慮,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秉常要親自率兵出戰!
驚訝的不只是梁太后和梁乙埋,還有諸多的朝臣,西夏朝堂上頓時動盪不已。
梁乙埋委婉地表示了反對,聲稱戰場危險,國主不該輕易前往,表示自己可以率軍前去,為國主分憂。
“國相與林昭宿有舊仇恨,上了戰場能夠理智嗎?前車之鑑,不得不防啊!”李秉常的反對正中要點,梁乙埋之前確實犯過這樣的錯誤,前次西夏對宋之戰之所以那般慘敗,與此也是有關係的。
少年國主的話如同一個響亮的耳光,抽在了梁乙埋的臉上。以前確實有過這樣的錯誤,但漢人有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自從被俘回來以後,梁乙埋便沉下心來,較之以前穩重了不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衝動莽撞之人。他確實想著找林昭報仇,這次也是個機會,但絕對不會像以前那樣衝動,不顧大局。
梁乙埋或許還做不到放下仇恨,卻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懂得隱忍,懂得輕重。按理說,出兵對付救援吐蕃,這種事以他的身份率軍出戰最合適不過。可是李秉常卻要親自前往,名義上是為他好,可實際上卻是變相剝奪了他的權力。
少年國主長大了!
梁乙埋的反應有些遲鈍,直到此刻他才意識到這一點,遠不如梁太后敏銳。事實上,自從被俘回來以後,在一段時間內,梁乙埋的聲望受到打擊,在朝堂上也就表現的更為低調。對權力的掌控也就不是那麼牢固。
也就是在這個空檔。西夏朝堂上的許多官員們悄然提升。開始掌控權力,而這背後的人物正是少年國主李秉常。
他已經十四歲了,在後世或許還只是個懵懂少年,是個依舊貪玩的少年。但放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帝王之家,十四歲已經算是基本成年了。
後世清朝順治皇帝十四歲親政,康熙也是如此,不過是經歷了兩年的佈置。幹掉了鰲拜之後才完全掌控權力,也才不過十六歲而已。
在李秉常之前,也有這樣的例子,最大的榜樣或許就是他的老爹李諒祚。西夏毅宗李諒祚十二歲的時候便參與朝政,不久之後便幹掉了權傾朝野的國相沒藏訛龐。李秉常覺得,他動手的時間比起老爹,已經算晚了。
不過他們父子面臨的是相同的局面,都是幼年即位,都是太后主政,都是由舅舅掌權輔佐。然後都將表姐嫁過來做皇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秉常漸漸長大。他知道了父親是怎麼幹掉沒藏家的,這為他幹掉梁家提供的模式和榜樣。
實際上,梁家如今的情況遠不如當年的沒藏家。至少梁乙埋沒有謀反的心思,他也不如沒藏訛龐跋扈,梁太后也比當年那個尼姑出身的沒藏太后有見識,有能力。可是有一個事實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外戚的勢力嚴重影響到了王權。
少年國主長大之後,對此開始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李秉常毫不掩飾他想要奪權的心思。
或許是因為還太年輕,有些沉不住氣,或許是李秉常覺得,自己如今的實力已經可以與舅舅叫板了,所以他表現的很明顯。
在朝堂上不斷滲透,抓牢一部分權力之後,李秉常將目光伸向了軍中。唯有將軍隊掌控在手中,才能真正坐穩國主的位置,名副其實的掌控西夏。
想要掌控大軍,戰爭便是最好的契機,在這個過程裡,足以完成預期的目標。戰勝之後還能夠賺取威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梁乙埋起初是沒有在意,此刻突然明白了外甥兼女婿的心思之後,心中沒有多少憤怒,反而是有些遺憾和擔心。他對權力的執著不像沒藏訛龐那樣,如果讓他放下,他是願意的。畢竟沒藏家前車之鑑猶在。
此刻,他心中更多的則是擔心。此番救援河湟吐蕃,對陣宋軍,絕對不會如想象的那樣簡單。尤其對手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