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四五章 治河策,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帝趙頊下詔徵集治水之策,雖然獻計的人不少,可大多都是濫竽充數,有的則是老生常談,根本沒有什麼可行之策。
趙頊對此大為遺憾,怎地會是這樣的結果呢?大宋朝的英才都到哪裡去了?治理黃河當真就這麼難?沒有一丁點的辦法?
殊不知,因為六塔河與二股河方案先後失敗,朝中官員們對治河當真是沒有多信心。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輕易講出來。要知道,黃河已經把大宋朝折騰的夠嗆。這個時候出手,如果能順利治河那自然最好,是大功一件,如若不能,必然會被人各種咒罵,甚至是窮追猛打。韓琦那種穩如泰山,官家異常寵信的待遇其他人是不會有的。
一句話,收益渺茫,風險很大!
所以,朝中官員們大都噤聲了。除了些許忠義之士和一些投機取巧之徒,在治河這件事上全都不發聲了。說到底,大宋朝治理黃河絕對不是個工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所以朝臣們很敏感。
不提建議,不代表沒有意見。
一旦某一個方案被提出,卻有各種各樣的討論,自然是反對者居多,可以瞬間放方案批的一無是處。貌似大宋朝的官員們吐糟已經成為習慣。
趙頊當真有些無奈了!
就在他即將打算放棄的時候,一道奏摺遞到了垂拱殿。上書之人是威遠侯,兵部侍郎林昭,至於內容則是一道治河策。
趙頊急忙開啟一看,瞧瞧內容之後頓時眉開眼笑,拿著奏疏興高采烈地去上朝了。至於下面一道某御史彈劾河北路某重臣的奏摺,暫時被他忽略了。
以至於伺候的內侍們都大為驚喜,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愁眉苦臉的官家龍顏大悅。他們雖然不知道內容,可有一點他們能確定,上書的這位大臣怕是要發達了!
至於是誰,唯有前去傳旨的宦官黃懷信知道,此人正是威遠侯林昭。林大人乃是大宋朝的新秀,他們都是有所耳聞的。年紀輕輕便封侯了,這次只怕是又要大獲重用了。這不,官家讓他去傳林侯爺入宮參加大朝會!
林昭雖然掛著兵部侍郎的名號,可實際上是個虛銜,和談回來之後也就沒什麼意義了。加之他在西北打仗、和談,勞頓了許久,自然要給他放個大假,回汴京之後一直在休息,平曰也不上朝。
今曰大朝會,汴京各部院,重要衙門的官員都全都會參加。這麼齊全的狀態,要麼是大節慶,要麼就是有重大事情討論。
官員們都知道,討論的主題肯定是黃河水患治理問題。大名府的決口至今尚未堵,降雨還在繼續,黃河水滔滔不絕流向河北,官家肯定著急萬分。只是即便是大朝會又有什麼用呢?前面已經好幾次了,都是無疾而終。
治河接連失敗的狀態下,誰都不敢貿然開口,也沒有那個能耐!不得不說,號稱能臣名士濟濟一堂的大宋朝,官員們搞鬥爭都有一套,可是辦實事似乎就有些差強人意了。
大朝會在大慶殿召開,這可是汴京皇宮主殿,規模宏大,容納的官員自然也不在少數。皇帝趙頊駕到之後,官員們紛紛見禮。這個時代,君臣之間的差別只是皇帝坐著,大臣們站著,這是太祖趙匡胤的手筆,卻不需要跪拜。
趙頊落座之後,便朗聲問道:“大名府黃河決口已然半個多月了,徵集治河之策的詔書也下達許久,諸位可有良策?”
朝堂上頓時一片默然,沒有一個人吭聲!一如既往的如此狀態,已經持續了許久。不過有的細心的官員已經注意到,官家今天的神情不同尋常,莫非是有什麼變數?不成夠吧?
“怎麼?都沒有嗎?”趙頊冷冷問了一句,略微有些不滿,眉間卻又有幾分得意。
“你們沒有,朕這裡有!”趙頊猛地一拍,一份奏疏落在了御案之上,氣勢陡然間強盛了許多。
不過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