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四四章 必先利其器,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河之所以經常決口,是因為泥沙含量高,逐漸的淤積,使得河床越來越高。
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如果水流速度減緩,泥沙就更容易沉澱。黃河出了三門峽之後,一路上幾乎全是平原,落差很小,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澱淤積,久而久而,河床越來越高,甚至成為地上河。
故而北宋的官員們都有一個願望,如果可以水由地中行,那麼水患將會有所緩解。想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加快水流速度,減少泥沙沉澱,還能夠衝擊帶走以前淤積的泥沙,使得河道逐漸逐漸變深。
這一點,林昭已經想到了辦法。
當然了,除了利用河水本身的流速之外,也必須加強一些人為的疏浚手段。須得想辦法,使用人工清淤。這個時代沒有大型機械裝置,沒有清淤船,完全用人力給黃河清淤像是天方夜譚。
不過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他們總是會想到辦法的。或許以前黃河上很少有人這樣,但是運河上肯定會有。汴河漕運乃是宋朝命脈,一旦河道淤積影響行船,汴京上百萬人就要餓肚子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每年都會有河工為運河清淤。
既然運河可以清淤,那麼同樣的辦法,或者是加以改良,利用到黃河上去,似乎也是可惜的。只是大宋朝的官員們從來沒有把運河與黃河一視同仁,又認為人工清淤還是無稽之談,故而沒有重視這個方面。
別人不重視,但林昭會重視,任何方法都是可以嘗試的。
於是乎他讓李承去汴河河工之中高價聘請有經驗者,反正沿河汴河水深,不需要清淤,他們也都閒著。
李承找來的人叫李公義,乃是汴河漕運上的一個小吏,讀過書有文化,同時也是經驗豐富的河工。最初他願意前來是有人出高價,當見到是威遠侯的時候,頓時誠惶誠恐。對他一個不入流的小吏而言,和一個侯爺侍郎簡直不可同曰而語。
“小人見過威遠侯!”也不知道為什麼,在林昭面前,李公義不由自主地有些緊張。
林昭擺手道:“不必多禮,李先生坐!”
這位年輕的侯爺當真是平易近人,林昭的和藹頓時讓他如沐春風。尤其是一句李先生的稱呼,讓他受寵若驚,一介河工小吏,何曾受過如此尊敬。
“謝侯爺!”
“李先生,找你前來所為何事,想必你也知道。”林昭問道:“聽聞治河清淤這方面先生比較擅長,可有什麼良方?”
聯想到最近朝廷徵集治河方案的事情,李公義就全明白了。雖說他的那點經驗也是可以應徵的,但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誰會在乎自己一個小小河工呢?即便有運氣,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也只有威遠侯這樣的勳貴才能說上話。還不如的間接獻計,賺點報酬。
“侯爺,汴河清淤不同與黃河,運河水流平緩,多用人力。黃河的話,可以借用水勢,用另外的方法!”
李公義如此明白,也懂得自己的目的,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頓時讓林昭刮目相看。
“先生有辦法?”林昭立即追問。
李公義道:“運河下游泗州一段河水湍急,與黃河有相似之處,我曾嘗試用過鐵爪龍揚泥車!”
“鐵爪龍?”
李公義解釋道:“是這樣的,用鐵數斤製作為鐵爪,然後繫上繩索掛在船尾沉入河底。然後駕船疾駛,順流相繼而下,反覆多次,便可使河水深入數尺。”
這麼一說,林昭就明白了。實際上就是使用鐵爪在河底拖行,翻動沉積的泥沙浮起,藉助河水流淌將泥沙沖走,從而達到清淤的效果。這個方法使用的人力不多,投入的裝置也只有鐵爪和船,至於動力幾乎全都是借用水勢。
船隻順流而下拖動鐵爪,十分方便。然後再借助於水流衝沙,十分便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