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章 契丹心態,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番宋夏之戰,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必然的。

北宋時期西北的形勢就是這樣錯綜複雜,除了吐蕃和西夏之外,遼國同樣在這裡有著超強實力和深遠影響,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如果單純以軍事實力來論的話,當時的東亞最厲害的強國可能就是契丹人的遼國了。

雖說宋軍實力不弱,可是因為趙家皇帝防備武人的體制問題,尤其是為了制衡,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狀態下,戰鬥力發揮著實很有限。在作戰中屢屢出現問題,多有不及,具體戰事的結果上也處於劣勢,至於戰例就不勝列舉了,比如太宗皇帝士氣的高粱河慘敗……

以至於終北宋一朝在對外方面始終很窩囊,積貧積弱之名一直未曾改觀。

西北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遼國不可能不知道,即便是沒有直接牽連進來,卻也是有影響和利害關係的。東方各國彼此之間本來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利用和牽制的,維持著一個似乎有些畸形的平衡。不管是哪一方出點了問題,這個制衡不說是完全失去平衡,但至少動搖是必然的。

遼國很強大,甚至最初也動過滅亡宋朝,繼而稱霸天下的想法,可實際上卻並未成功。早在耶律德光時期,遼國滅了後晉石敬瑭,佔領了中原之地,甚至已經進了汴京城了,最終卻還是撤退了。

至於原因,一來是中原之地對於遊牧的契丹人意義不是那麼重要,用契丹人的話說,儘管這裡很好,可就是沒有草原,吸引力自然也就弱了。二來,契丹也沒有足夠實力掌控中原之地,後漢的劉知遠已經兵起河東,耶律德光為了避免麻煩,不得已只能撤退回去。

後來宋太宗一心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大軍北伐,最終高粱河一戰,因為宋太宗戰略上的一些失誤,以及部將之間的配合不利。最終失敗,令人唏噓不已,成為千古憾事。十多萬大軍葬身幽州城下,宋太宗本人也身中箭上,將軍楊業戰死沙場,留下了千古傳誦的楊家將的傳說。

真宗年間,遼國太后蕭綽與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曾經率領大軍南征,已經到了黃河岸邊,威脅到了汴京。可是澶州一戰,宋真宗在寇準的支援下御駕親征,士氣大振,攔住了遼軍。結果,雙方出現了一個相對勢均力敵的局面。遼國無滅宋之實力,宋朝也無力收復實力,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只得以和談了解,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以奉送歲幣的方式買和平,和遼國以兄弟之國相稱,維持了了相對的和平局面。不過吃虧的是宋朝,遼國相對來說是處於優勢地位的,至少每年平白無故地得到了許多的歲幣。

遼國也因此奠定了東方第一大國的地位,影響力也更大。吐蕃因為地處偏遠,實力相對弱小,參與到諸國之戰的鬥爭和利益糾葛並不多。雖說他們的實力是第四大國,也一直都以東方第四大國自居。可到底因為出頭參與大事的頻率太少,並未排的上號。

倒是宋、遼、西夏三大國的關係比較複雜。

三國之間互相都有攻伐,不過相對來說,處於劣勢或者說戰事比較多的是宋朝。遼和西夏之間雖然也有戰爭,也有紛爭,但畢竟是少數。兩國倒是都和宋朝處於敵對關係,常有戰事。最為明顯的原因就是因為宋朝的中原和江南富庶繁華,讓草原遊牧民族眼紅,想要透過戰爭的方式巧取豪奪。

相對來說,遼國和西夏的關係還算不錯,至少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因為遼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西夏來牽制宋朝,要知道相對來說北宋的第一邊患是西夏,党項人給宋朝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了契丹人。

相對來說,宋夏之戰開戰的次數也更多,因為西夏存在,幾乎牽制了宋朝半數的兵力,以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換個說法,要是沒有了西夏,宋朝就可以騰出手來,積蓄所有的力量來對付遼國。

宋朝一旦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猿球崛起

濤起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