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七章 攻訐,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含元殿大朝會
李守義單手扶著案,沉聲道:“昨夜接奏,有人長眠不醒,朕一宿沒睡。”
“朕以少齡踐祚,至今已三十載,受遺命輔朕,從潛邸之臣,也是累年減少。每少一個,對朕來說,都如剜肉挖心之痛。”
定功臣,配圖凌煙閣,就是為了追思他們,追思他們以往的功績,讓後世子孫永遠記住這些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工,與此同時鞭策現任的官員。
永貞朝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二位,河道大都督、特進,授檢校兵部左侍郎,檢校戶部尚書、檢校右肅政臺大夫,金城縣公-李道廣,薨了。
“現在,朕要你們,對李道廣的一生,做個總結,朝廷好給他蓋棺定論。”
李道廣掌河務三十年,位高權重。滿朝文武誰知道,聖人當年赦免他時,說他是心裡愛大唐,勝過李氏,乃是聖人敬重的功臣。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人死為大,慎重追遠。”,像李道廣這樣的重臣死了,朝廷肯定要追贈諡號、官職,賜葬,褒獎他一生的功績,以示哀榮。
這種事,沒必要太較真,就算是政敵,也會在這種時候高抬貴手,以顯示自己寬大的胸懷,更別說這班中的人大多數與他不熟。
李守義這話音一落,宗正少卿-檢校禮部尚書,吳王李仁,舉笏出班:“啟稟聖人,金城縣公勤懇一生,與國功莫大焉,臣請聖人著重追諡。”
洛陽留守,河道都督府-黃河都督-恆山郡王李適之,亦緊隨其後,舉笏附議。同時向聖人,向滿朝文武陳述,李道廣一生的功績,請聖人著重褒獎,以慰忠臣在天之靈。
恆山王的話還沒有說完,侍御史-何揆亦舉笏出班:“聖人,臣何揆有本要奏!”
李守義雖然不悅,但礙於是言官,嗆回去了容易堵塞言路,只能耐著性子,和顏悅色的說:“何卿,上官在奏事,卿等一下。”
應了一聲,剛退兩步,何揆又站住了,舉笏悶聲道:“聖人,臣不想抗旨,可臣忍不住啊!”
他這悶聲悶氣的樣,倒是把李守義和殿中的不少臣工逗樂,李守義是笑了笑,隨即抬手:“好,那朕先聽你說!”
躬身行了一禮,何揆言道:“臣不想為難前輩,也與李道廣沒有素未蒙面。但臣曾在戶部任職,對河督府,對治河之事,還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朝廷治河本是善政,並不是為了牟利,永貞元年至今三十年,黃河涸出的田畝,有幾十萬畝之多。本該交給朝廷,由戶部計劃後,統一發賣或分給沿岸無地的百姓。
李道廣出身勳貴之家,自然知書達理,又做了幾十年的封疆大吏,身兼右肅政臺大夫,監管地方律法的施行,那是天下言官的領袖之一,熟諳律法。
可治河這麼多年,從黃河到長江,所下之地涸出的土地,交給戶部一畝了嗎?
沒有!一畝地都沒交過吧!
何況,涸出了多少田,由著河道來報,由著河道來賣,戶部得到的就是一本看著糊塗,又沒法糾錯的糊塗賬。
田畝的具體數量,地價幾何,租子如何收法,良田與荒地的差價幾何,那還不是李都督自己一拍腦門就定了。
河督府自行發賣涸出土地,還找個“補貼河務用款”的名頭,這不是拿著幌子,矇騙朝廷、百姓嗎?
何揆以為,朝廷治河,不管從國庫拿出多少錢,就應當應分地用下去,造福兩岸百姓也就是了。若有涸出的田地,就應該按照制度交給戶部處理,何須李道廣巧立名目,自行處置呢?
要是領兵的將領,也按照便宜行事的旨意,在邊境效仿其事。那打下的土地,是不是就可以自行處置,直接發賣了,然後回給朝廷一個補貼軍費?
見聖人面色有異,何揆的話又直指李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