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教東宮知識,驅使儒臣為引!
庭外有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七章 教東宮知識,驅使儒臣為引!,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庭外有棠,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範景文見張貴出言駁斥,也不好與張貴強辯,畢竟張貴算是推薦他為東宮屬僚的恩主,也就拱手作揖道:“願請太師指教。”
太子也朝張貴看來了過來,說道:“舅舅所問的,其實我也想問問,宋仁宗雖寬仁為君,卻到底還是隻能靠媾和與增加稅負於民,而維繫太平。所謂盛世也只能算是加重了百姓負擔之盛世,縱有不能兵戈而使百姓負擔大增之故,但到底也還是讓國家尊嚴和百姓生活都有所損失,這也算是值得效彷的有為之君嗎?”
“不算!”
張貴直接回了一句,又道:“連守成都不算多好。”
“殿下將來就算不能維繫國家實力,至少也要保證,民不加賦。”
“因為制策司已經透過總結歷代稅法明白,一個王朝一旦經過一次稅賦上的增加,就不會再減回去,只有繼續增加的趨勢,這已經可以說成是一種定律。”
“除非是真正的有為之君,譬如當今天子,也非開國之君,甚至即位之初,也內憂外患,但不是保住了國家尊嚴?而且還沒有因此加民之賦,甚至還最終免了遼餉,蠲免了大量數額不大的稅負。”
“所以,守成之君,要想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也不難。而宋仁宗到底是沒做到。怎麼值得效彷?”
太子點了點首。
他現在對自己這個舅父還是很信任的,畢竟自己這位舅父幫助自己兵諫,護住了自己的儲位,也讓自己更加明白了大明眼下真正的局勢。
所以,張貴的話,太子還是很認真地聽了進去。
範景文則因而道:“宋仁宗的確未嘗如大有為之君,但臣認為宋仁宗至少無逸德,故而讓殿下鑑之。”
張貴繼續反駁道:“範公此言差矣,殿下將來為君,不能只是無逸德即可!”
“制度無百年相宜之制度,內外處境也不是百年不變,殿下將來面對的朝政不一定比當今陛下簡單,你不能只讓其有德即可,還得有為。”
太子聽後不由得瞅向了範景文:“範先生,我覺得舅舅沒說錯。國朝如今革了許多太祖當年所創之制度,並非是當年太祖創立這些制度時不英明,而是已不合時宜,所以,才需要改制。”
“父皇也正因為改制,而使大明如今中興,路無餓殍,鄉無荒田。先生,您覺得呢?”
範景文一時都不想幹這東宮屬官了。
因為張貴在一旁如此教導,讓他實在無法教。
作為一名官僚,範景文也天然的喜歡安逸。
寧肯性命也不要,也不想折騰,讓自己變得不安逸,所以他本能地希望太子在將來成為皇帝后,也不要再去折騰。
畢竟可以預見的是,如今的大明,在將來太子當皇帝后,肯定已經天下無事!
天下肯定鹹平,甚至比宋仁宗時期都要好,畢竟宋仁宗時期還有個西夏和遼在一邊虎視眈眈呢,而將來太子當皇帝后,可以說半點威脅都沒有,與正統初年差不多,只要自己不折騰,絕對能承平多年,迎來大明版的文景之治。
而這無疑足矣!
畢竟黎民不飢不寒,就可稱小康也。
但範景文無法否認張貴的觀點,因為他也不能違心地說,現在比較好的制度將來不會出現弊病,也不能違心的說,天子只要有德就能做到不會再加賦於民。
“範公最好不要在這時自稱才疏學淺而要辭官,吾薦公為殿下講官,首先看重的是公的操守,其次是看重公的理念與吾不同,故才讓公為殿下講官,目的就是為了讓殿下能兼聽不同的聲音,進而便於思考分辨。讀書不辨析怎麼能分明呢?”
“何況殿下將來一旦為君,聽到不同類的觀點會更多,而那時就需要他自己有個判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能獨立思考,才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