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伏羲的傳說,寂滅天驕,高樓大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后氏為金德,成湯為水德;周武王為木德,漢朝為火德。劉歆在排定這個世系次序時,是先否定漢興之初依五行相勝說所定漢為土德的說法,確定漢為火德,那麼代之者應為土德,王莽自稱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為土德,這樣王莽代漢而立成為必然。

那麼劉歆為什麼要將伏羲與太昊並稱呢?

劉歆根據當時人們的古史觀念,將古帝的代序從黃帝向上推,認為最古的帝王應是伏羲。同時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理論,帝王應從木德始。於是他從兩個方面找到依據,一是《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來朝”,昭子問少皞氏鳥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劉歆據此而推:“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以太昊為古帝之首。二是從《易傳》中找到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繫辭下》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劉歆接著說:“炮犧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立,神農、黃帝皆繼太昊伏羲而立。

東漢班固的《漢書-郊祀志贊》和荀悅的《漢紀-高祖紀》對劉歆創立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說的過程均有記述,荀悅言:“及至劉向父子,乃推五行之運,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於漢,宜為火德。其序之也,以為《易》稱‘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劉歆從其政治目的出發,將伏羲與太昊相附而並稱,推之於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後班固引之於《漢書》,後世史籍相繼採從此說。但是,劉歆此說並非是完全無據的妄說,今天來看,對劉歆的說法應有如下認識:首先,它是當時人們歷史意識的表現,隨著人們歷史意識的豐富,司馬遷從黃帝開始排定帝王世系已不足以反映當時人們所認識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再向上推溯,重新安排上古帝王世系。其次,如上所述,伏羲傳說本始於南方楚地,而太昊是東方夷族的先祖,隨著戰國、秦漢時民族血脈和文化大交流融匯,伏羲與太昊的傳說合流成為可能,司馬遷僅以華夏先祖黃帝為全體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已不能完全反映當時民族和合、文化融匯的實際情況,而以太昊伏羲為百王之祖,表現了當時民族統一、文化主脈已經形成。其三,劉歆排定的古帝王世系宣揚了“聖王同祖”的思想,將先王古帝同納於伏羲一系,有利於民族凝聚,文化一統。

五、餘論

在討論了伏羲在傳世文獻的記載、神話傳說中的遺存及其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確立過程後,我們看到,伏羲傳說經歷了一個從神話到歷史的演化過程。伏羲是人們意識中的產物,是先民對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構想的產物,最初的形態存在於原始的創世神話之中,而歷史上未必確有其人。隨著人們思維形式的發展和歷史意識的豐富,原始神話經歷了一個觀念化、哲學化和歷史化的過程。關於伏羲的傳說和想象也進入了原始哲學和歷史之中,於是人們將創世神話中的伏羲抽象為宇宙的本原和起始的概念,將作為創世神祗的伏羲想象為人類的祖先和帝王,伏羲因此而進入歷史領域,成為了歷史上的最早的帝王。至於伏羲最後成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確立在古史帝王世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由於劉歆一方面根據人們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雷劈神將

雪狼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