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伏羲的傳說,寂滅天驕,高樓大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根據其政治需要,以其新五德終始說將伏羲附援於太昊,重新排定古史帝王世系的結果。認清了伏羲這個從無到有,從神到人,從神話、觀念到歷史的演化過程的實質和真相之後,我們就會看到,關於伏羲氏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等爭訟不已問題,其實都不一定是問題。

對於上古傳說時代伏羲、炎帝、黃帝、堯、舜、太昊、少昊、蚩尤等帝王,古史記載存在著許多混亂。上世紀二十年代“古史辨”學派提出許多疑問和考辨,隨著現代考古發現,我們對於上古史的一些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古代文明的探源和對古帝世系的研究又成為熱點,但由於研究理論和方法的缺陷,許多問題仍聚訟不止。例如伏羲的地望(或文化),則有西部仰韶文化說、西部馬家窯文化說、東部大汶口文化說、中原說、中原裴李崗文化說、長江流域說。炎帝(神農氏)的地望有黃河上游說、中原說、黃河下游說,有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有長江中游湖南、湖北說;黃帝的地望有陝北說、渭水流域說、中原說、華北說、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也有黃河下游說。甚至有人認為“黃帝和伏羲實際上是同一個人”,“黃帝作為歷史上實有的人物,就是起於東夷的舜”,“神農炎帝就是《尚書》中所記中國最早的君主——堯”[7]。“炎帝就是蚩尤”[8]。因而有人針對上古帝王傳說研究中的混亂情況說:“關於傳說時代的研究、關於‘三皇五帝’的研究,也許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論證,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只是一個0或者是一個負數”[9]。造成這種混亂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根本的原因是,許多研究論證只是推測或是將古代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簡單比附,缺乏科學、歷史的方法。

從我們對伏羲的討論可知,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及其世系,有些在歷史文獻中地位確立的過程較晚,是人們觀念中的產物,或者是為了某種政治需要附會的結果。我曾在《論中華民族共同先祖的確認》一文中談到,周代以前的文獻中沒有提到黃帝。《尚書》從堯寫起,整個一部《尚書》沒有出現“黃帝”字樣,甲骨文中也未見“黃帝”。黃帝的名號源於“五方”觀念。從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觀念,卜辭中就有東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記載。“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觀念大約在西周初年開始演化為“五方色”的觀念,以“五色”顯示“五方”。《逸周書-作洛》載:“周公……乃建大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釁以黃土。”周人起於黃土高原的陝地,以黃色為貴。沿襲殷人五方觀念,周人也將天下劃分為五方,並以五方色稱五方之帝。王權所在地洛陽為中土,中土為黃,則國稱“中國”,帝稱“黃帝”。《淮南子-天文》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黃帝在周代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理念有關,是周族加強對四方各族統治的需要,也就是說,黃帝只不過是一種政治理念的形態化[10]。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歷史事實是一回事,對歷史的記憶是一回事,對於歷史的表述又是一回事。史前時期,文明初開,歷史記載全憑口耳相傳,由於歷史意識本身的歷史性,先民們探究和傳誦歷史時,難免會因為歷史意識的侷限和出於人為的目的而附會歷史,因而可能有虛構和想象的成份。對此,顧頡剛先生提出中國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的觀點,也就是說,古人對上古帝王及其世系的創造過程,是做加法,逐漸敷衍產生的。那麼我們在對古史帝系做研究時,則應採用做減法的方法,既不可把神話當成歷史,也不可僅憑史籍的記載而斷然結論,對歷史文獻,也應歷史地去看,參照考辨,去偽存真,溯其流,探其源,廓清歷史真相。

[編輯本段]

伏羲(來源:中醫詞典)

伏羲,一作宓羲、包犧、伏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雷劈神將

雪狼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