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章 唐王神皇與叛亂,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美意。
天命二十三年。
正月初一。
武后。在文武百官的推戴下自加尊號,稱“聖母神皇”,朝著皇帝寶座邁出了重要一步。
改元垂拱。
半個月後,有司專門為她打造了神皇三璽,自此她可以用自己的印信頒佈詔敕,代替了李賢的玉璽。
當然,武后抱著試探的目的。
也沒有忽視在這段日子裡表現出色的好侄兒武承嗣,詔令其承襲自己父親魏定王武士彠的爵位。
武士彠的王位好歹是死後追封的,而武承嗣一個大活人封以王爵,這便公然打破異姓不封王的規矩,明顯是對李唐社稷的踐踏和挑釁。
一騎快馬帶著一封密信馳入洛陽城,寫信者是太尉、韓王李元嘉之子黃公李譔,收信人正是李恪。
接到這封密信,李恪立刻屏退一切僚屬侍從,獨自拆開觀看,卻見信上只寥寥數語:
內人病漸重,恐須早療,若至今夏,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報。
這位婦人生病了,而且病得越來越重,必須儘早治療,不然拖到冬天就沒救了。若在旁人看來這封信的內容很簡單,只不過有些沒頭沒尾,可李恪瞭然於心,覽罷長嘆一聲,面露為難之色。
這位患病的內人並非等閒,正是當今武太后,她所患的也不是尋常疾病,而是帝王病。
天皇駕崩之際,太后給宗室諸王都加以一品高官,並增加食封、蔭及子孫,這使他們產生錯覺,以為武媚野心有限,只是想控制大權直至年老歸政,仍有借重諸王之意。所以面對一系列朝局動盪,他們都當了事不關己的看客。
可是這次稱皇封王,所有北唐宗室都開始感到不安。
再加上武媚聲稱要在五月初五舉行大典,普天之下所有都督刺史、宗室外戚都要參加,這一決定真的僅僅為了增添喜慶嗎?官員齊聚倒也罷了,為何還要讓全體宗室到場?
該不會想趁此機會把大夥盡數除掉吧?
宗室皆感惶遽,東莞公李融秘密詢問在京的好友國子助教高子貢,也不知高子貢是真的聽到些風聲,還是同樣疑神疑鬼,做出的答覆竟是:“來必取死!”
李融聞言愈加惶恐,立刻稱病辭官。
並將訊息告知韓王李元嘉。
李元嘉乃高祖第十一子,自幼就十分聰穎。不過李元嘉名望雖重,畢竟已是七十歲的人,事態緊急他哪有精力應對?
故而他叫自己最信賴的兒子李譔辭掉官職,回身邊主持一切。
如今訊息傳至洛陽,唐王李恪面對這封密信有卻些拿不定主意。既然要商議對付武氏,通訊自然是越隱秘越好,可這種措辭也太含糊不清了吧?
難道李譔給所有人的信都這樣寫嗎?還是僅僅給他的信如此隱晦?
這顯然不僅是出於保密考慮,而是心懷戒備。
李恪攥著這封簡短的信,反覆品讀了好幾遍,陷入兩難的沉思,諸王中論地位韓王最尊,但論及實際待遇沒人能與他相比。
自己是北唐第二人了。
都是武后力排眾議。
可一己私惠能換取他對篡奪社稷的無視嗎?
祖父兩代篳路藍縷創業不易,身經百戰才打下這片江山,九弟李治也一輩子勵精圖治,難道這一切都棄之不顧,將天下拱手讓人?
就眼巴巴看著叔父兄弟們被打入天牢置於死地嗎?親情何在?良心何存?
誠如信上所言“若至今夏,恐成痼疾”,五月初五舉行大禮,現在已是正月下旬,再過十天半個月,路遠的宗親就要啟程了,那時回天乏術,只能聽天由命啦。
但起兵有多大把握?他們這些人說是親王,享受榮華富貴,其實是受朝廷指派,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