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章 唐王神皇與叛亂,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雕琢,再抹上紫石藥物,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至於那個獻石人是不是真叫“唐同泰”,誰又搞得清,誰又敢搞清楚?
即便那確實是真名,他一個老百姓,不老老實實在家鄉種地,跑到長江撈石頭幹什麼?
這些巧合的背後頗似有人籌劃。
百官心知肚明,卻沒人敢講實話。
為身家性命著想,文武百官“誠心誠意”向太后朝賀。
並委託大才子李嶠執筆撰寫賀表。
李嶠雖然不過三十。
卻是響噹噹的人物。
據說他十五歲便貫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轉年又在制舉中奪得甲等,任長安縣尉。
後來逃到成都,刻意逢迎拍馬,也得到恪重用。
這次滿朝官員把逢迎太后的重任交託於他一身,李嶠豈敢慢待?
經過兩天的醞釀,他終於寫出了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
臣聞高明博臨,無遠不應;正直潛感,雖幽必通。伏惟皇太后慶發曾沙,業隆大寶,以至明當宗社之寄,以至聖合乾坤之德。荷三葉之休光,承五形之曆紀,平秩庶政,大亨群物。冠帶遐荒之域,天福日臨。
閭閻富壽之氓,禮變樂和……
臣等遇偶休明,榮參簪笏,千年旦暮,邀逢累聖之期;百辟歌謳,喜屬三靈之慶。無任島藻踴躍之至,謹奉表詣闕陳賀以聞。
是一篇絕美的歌功頌德之文,更是一番審時度勢的政治表態,滿朝文武都借李嶠之筆向媚娘獻上忠心,今後武氏一切決定他們都不會再抗拒。
然而僅是這樣還遠遠不夠,沒過半個月,第二枚神奇的石頭又出現了,這次是在武侯祠附近發現的。
這塊石頭上竟有一篇數百字的文章: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民庶盡安樂,方知文武熾……
隱約將武后比擬為佛祖,如讖緯般充斥著天命意味。
因為這兩塊石頭,更因為有心人的運作,歌頌媚孃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在這“普天同慶”的氣氛中,她的侄子武承嗣再度上奏,懇請媚娘舉行大典,表示對上蒼賜福的感激。
並且他還提議給媚娘上一個新尊號。
聖母神皇。
這自然是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華夏統治者自秦朝嬴政開始稱“皇帝”,取其“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意,但自秦漢以來“皇”與“帝”還是有區別的。
凡稱帝者必居至尊之位,親理社稷之政。而“皇”的稱號表面上比“帝”德望隆重,實際上也可追尊一些並未實際執政之人。
如東漢時漢桓帝、漢靈帝皆以藩王身份繼位,分別追尊自己父親為漢崇皇、漢仁皇,其實都不是實際上的皇帝。
雖然她並未身處九五之位,但實際權力牢牢攥在手中,早已超越實際的皇帝。很顯然這是她試探性的一步,將聖母與皇帝兩個稱號史無前例地合為一體,再加以神的榮光,不啻於向天下人公然宣示。
我已經開始向帝位邁進。
滿朝文武誰都明白,武承嗣的意思就是太后之意,這個尊號與其說是臣下推戴,還不如說是太后自己給自己定不料媚娘這時又玩起辭讓的把戲,一再表示無才無德不敢擔當,群臣只能一次又一次美言勸進。
最後連遠征西域的韋待價都得知訊息了,不辭千里之遙從軍中遞來賀表。
這還不算,就連李恪也不知道打什麼主意,連番勸進。
她怎會不知“三讓而後受之”的道理?這一次次的謙讓就是要讓群臣把自己的功德說出來,
其實如今的一系列舉動,就是日後正式稱帝的演練。
此事她眼見火候差不多了,終於“勉為其難”接受臣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