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章 唐王神皇與叛亂,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管自己手握數十萬大軍。

然而手下人支援自己,僅僅是因為自己代表朝廷。

能有幾成勝算?若畫虎不成,反倒提前招來滅門之禍……

李恪獨在房中皺眉凝思,既不忍江山被奪宗族受害,又害怕舉兵不成引火燒身,正拿不定主意之際,忽聽外面一陣呼喚:“父王,聽說黃公來信了?”

來者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乃李恪的大兒子李英(虛構)。

“莫聲張!”李恪緊走幾步,一把將兒子拉進來,關上房門。

李英雖是側室所生,至今尚未封爵,卻系老來得子,為人又甚是聰慧,極得寵愛。

他進屋來毫不客氣拿起桌上書信,只看了一眼頓時橫眉立目:“人言黃公精明,依我看也是個糊塗蟲!國難當頭不速速起兵,還有心思玩這等文字遊戲……父王!咱們何時動手?”

李恪一陣苦笑:“你把這看得太容易,武氏掌握朝廷兵多將廣,我手下至少一半人都是她德人,咱們倉促興兵豈是對手?”

李英一聽此言便知他猶豫不定,急得直跺腳:“父王忘了五叔的檄文之言嗎?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武家所作所為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父王身為太宗愛子、天皇慈兄,難道只顧一己安危,坐視武氏奪我天下?”

李恪被兒子這番義正詞嚴的話噎住,一時竟不知如何答對,支吾半晌才道:“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但是神都距洛陽太遠。還是等其他人有所行動,咱們再見機行事吧。”

“父王之言差矣。”李英年紀雖輕,志氣卻不小,“興兵討逆乃是大義,爭先猶恐不及,怎能觀望不前?父王更當率先舉義以安眾人之心。到那時眾志成城諸王影從,各家兵馬齊聚河洛,方可與武氏一爭。即便咱們兵敗身死,仍不失忠孝之名,無負於先皇祖宗。”

唉!”李恪長嘆一聲。

捨生取義說得容易,世人誰不貪生?

李英猜到父親那點兒私心,索性敞開道:“父王是覺得武后一直與咱家不錯,即便欲行誅戮也不會害到咱家頭上吧?誠然如此,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即便保得性命,日後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有何尊嚴?昔蕭琮、陳叔寶之流,身為亡國之人受盡屈辱,父王難道甘心走他們的老路?您素有賢王之名,那時豈不一生英名付諸東流?”

李恪聞言默然。

李英更添一把柴火:“再者父王與李譔通訊,已是知情人。倘若將來事敗,韓、魯、霍三家固不可活,咱家又豈能獨善其身?即便太后顧念舊恩不加刑獄,莫忘了現今誣告盛行,誰知會不會有哪個圖謀倖進之人揣摩上意,跳出來告咱一狀?”

李恪聞聽此言一陣雞皮疙瘩。

愧我這一把年紀,竟不及小兒慮事周全。

想至此他把心一橫,拍著李英肩膀道:“也罷!反覆斟酌都是為了你們,既然你們情願赴大義、舉大事,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咱們幹!”

說幹就幹。

李恪立刻給李譔寫了一封推心置腹的回信,提議舉兵挽救社稷。

李譔得書甚感寬慰,李恪的回信開誠佈公,不用再擔心其告密,與父王商議後他偽造了一份皇帝李賢的璽書,聲稱“朕被幽禁,王等宜各發兵救我”,這份偽造的璽書遍傳宗室,但結果出乎李譔預料。

除了他們這個小圈子的人,各地宗親罕有響應。

建唐以來骨肉相爭之事不斷,故而李家宗親皆是有封爵而無國土,勢力大些的當都督刺史,支系稍遠的跟普通官員無甚差別。李賢幽居宮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倘若有能力救駕還會等到今日?

李恪也無法選擇。

不能拖了。

於是四月便發動叛亂。

正式與武后決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