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章 少年勤學柳宗元,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柳宗元來到人間時,其父柳鎮已經三十五歲。雖然曾經作為士族的河東柳氏已經衰落,但由於柳氏家風清正淳厚,在社會上有多方面的聯絡,這對柳宗元的成長來說是有利的因素。
父親柳鎮剛正不阿的品格,更使柳宗元受益一生。柳鎮是個書生,對儒家經典無不精通,能寫詩會文,又是明經出身。安史之亂時,柳家有一個時期在山西王屋山躲避戰亂,他為柳家子弟講過學,傳授《左傳》和《周易》。安史之亂過後,柳鎮曾向朝廷上了兩份建議書:一份建議勸人耕種,恢復生產;另一份主張興辦太學,恢復教育事業。他既關心國家又十分重視文化,本人學識淵博,因而能結交一代名流,如中唐著名文人梁肅和韓會、詩人李益。政界的許多要人,也都與他有來往。
柳宗元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受到學術文化薰陶,在耳濡目染中增長知識,又有機會了解社會情況,接觸實際,開闊眼界。
官場上的柳鎮,一生為仕途而奔波,不過大多是做參軍、縣令之類府縣僚佐的小官。直到去世前五年,才到朝廷做殿中侍御史,官階從七品上。
柳鎮在仕途上始終很不順暢的原因,在於他為人正直的品格。
柳鎮三十來歲時,在晉州(今山西臨汾)做錄事參軍,頂頭上司是晉州刺史。此人是武將出身,脾氣粗暴,任意打人殺人,府衙裡沒有人敢同他講理。
有一次,一個無辜者將要被剌史打死,柳鎮看不過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去擋住棍棒,反對暴行。這個刺史因此暴跳如雷,掀掉了桌子,折斷了坐席,卻沒有能鎮住柳鎮。
柳鎮得罪了剌史,他的晉州錄事參軍自然是做不下去了,於是改任長安縣主簿。
母親盧氏對柳宗元的童年啟蒙教育,也影響很大。
盧氏也生於士族家庭。當時計程車族,政治上雖往往趨於保守,但對於傳統文化的掌握又是較多的。士族家庭大多有家學,通經讀史是士族子弟的一種風尚。盧氏在家裡,從七歲開始讀《詩經》、《孝女傳》一類書籍。兄弟們所讀的歷史典籍和諸子百家,也成為她的讀物,因而盧氏很有文化根底。
賢慧豁達的盧氏,與姑嫂能很好相處,對兒女善於管教,又慈愛勤懇。柳宗元的兩個姐姐在家裡學女紅,也學文化。他的大姐寫得一手隸書,還善操琴。這是一個生活中充滿了文化氣氛的家庭。
少年時期的柳宗元曾想進太學去學習。太學是皇家辦的高階學府,學生都是做過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子孫,河東柳氏的子弟是有資格進太學的。
然而,當柳宗元聽說太學生並不認真讀書,慣於吵架鬥毆,侮辱師長,學風非常不正,就打消了進太學的念頭,而在“鄉閭家塾”中學習。鄉學是地方上辦的,往往有較好的老師,學習紀律也較嚴格。
直到後來中唐名臣陽城做了國子監司業,主管太學,柳宗元對太學的不良印象才有了變化。
稍長一點,隨著父親柳鎮官職的頻繁調動,柳宗元開始跟隨父親身邊,先後到了夏口(今湖北武漢)和洪州(今江西南昌)等地過著遊歷生活。這一時期,柳宗元主要是在父親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直接影響下教育成長。
柳鎮在夏口、南昌的上司李兼,就是後來柳宗元妻子楊氏的外祖父。楊氏是禮部、兵部郎中楊憑的女兒,楊氏三歲喪母以後,一直住在外祖父李兼家裡。
柳宗元比楊氏大四歲。就在柳宗元十三歲這一年,他和楊氏訂了婚,這是一門娃娃親。
在南方期間,柳宗元經常與人討論學業。
在夏口,柳宗元與少年朋友虞鳴鶴相善,因住處很近,常在一起講文論道;在九江,他結識正在用功讀書的蕭。這兩個少年朋友,後來都考取了進士。
熟悉柳宗元的同時代人,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