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月照一孤舟,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孟浩然的仕途。

事後王維哭笑不得,孟兄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裡面既有八百里洞庭的壯觀景象,也有你發揮聰明才智報效國家的願望,皇上橫聽豎聽都會滿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騷詩!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斷了仕路也!

看到這段傳說,你就明白了孟浩然抓不住重點得有多致命。

更要命的是,孟浩然還死不悔改。

一次,採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薦他。正巧孟浩然家裡有老朋友來,喝酒非常高興,有人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別,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後來,張九齡在擔任荊州刺史時把孟浩然徵聘在幕府中,結果後來幕府撤銷了,孟浩然只好離開。

還有一個例子,開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養病,本來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齡來訪。孟浩然設宴款待,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漢江查頭鯿,肉嫩味鮮。一高興,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魚鮮的囑咐丟到了九霄雲外,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來。兩人桌上觥籌交錯,海吃胡喝,相談甚歡。

剛過幾天,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時,孟浩然的癰疽復發了,就此永遠閉上了眼睛,時年52歲。真的是“不聽郎中言,頃刻死眼前”。有句古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齡對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輩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隊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的生活狀態,可能才更適合作為詩人的孟浩然。

(二)

從孟浩然幾篇代表性詩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經歷。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之少。”

《春曉》是孟浩然的詩作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首,這可能是許多兒童在唐詩啟蒙中最先接觸到的一首經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時期正是武后執政的時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孟浩然並不認同武周皇帝搶奪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歲時,武后走下神壇,李顯即位,匡復李唐王朝,這讓孟浩然感到歡欣鼓舞。

中宗李顯即位後,宰相張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擠,被貶為襄州刺史。這一年,孟浩然去襄陽參加科舉考試,孟浩然初露頭角,就取得了全縣高考狀元,張柬之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華,宴請了他。沒多久,張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嶺南的詔書。一頓舟車勞頓後,八十多歲的張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張柬之的死,都對孟浩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開始重新審視人生,最後決定放棄襄州府試,再次隱居鹿門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門山澗南園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間專為在桃子成熟的時季看護桃子而建的草廬。桃花綻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獨自一人到草廬中溫書研習。

春夜裡的草廬中,孟浩然就著昏黃的燈光讀書。讀到疲倦時,他才熄了油燈,裹緊被子進入夢鄉。夢裡彷彿聽到風雨忽至,草廬外的聲響讓他睡不踏實,直到天色大亮才醒來。在要不要起床的遲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風雨交加,桃園裡的桃花不知會掉落多少,起身推開窗子,他看到春雨過後桃園裡花落滿地,聽到樹上的啾啾鳥鳴,於是寫下了這首家喻戶曉的經典唐詩《春曉》。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