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月照一孤舟,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十歲之前,孟浩然認為隱逸是實現仕途通達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多數時間都是在家鄉讀書。這種思想在孟浩然父親去世之後,發生了轉變。恰逢這時孟浩然遇到了他極為崇敬的丞相張說。
開元五年(717)七月,孟浩然帶著張說好友的推薦信來到岳陽拜會張說。張說看到好友的來信之後,對孟浩然熱情款待。孟浩然淡雅樸實的文風與張說所提倡的據實寫意的寫作方法非常契合,這讓張說對孟浩然十分看重。孟浩然對這位當時的文壇巨匠的崇敬之情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於是孟浩然寫了一首干謁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送給張說,表達自己進取之心。
然而比較遺憾的是,當時張說所處的位置並不能為孟浩然的仕途開啟大門,孟浩然這次的求職之路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進展。在岳陽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孟浩然又回到了家鄉襄陽。
隨後,孟浩然經歷了漫遊邊塞、洛陽以及江南等地。孟浩然和詩仙李白的交集就是在這個時候來開帷幕。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詩仙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
第二年春,李白遊歷到襄陽,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
由此,李白成為孟浩然的“迷弟”。1+1>2,由此,李白和孟浩然也互相成就了對方的詩名。
隨後,正值不惑之年孟浩然在家鄉準備開元十七年(729)春天的科舉考試。《歲暮歸南山》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所做,從詩題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科考之路又未獲得成功: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舊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秋去冬來,孟浩然依舊在長安城裡尋找入仕的機會,日夜煎熬讓他身心俱疲。寒冷的冬天裡他病倒在客棧,友人聽說孟浩然生病的訊息都趕來看望他,時間久了來探望的人就少了。孟浩然心中淒涼,心灰意冷,打算回到襄陽去。在這樣的心境之下,他寫下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經過一路顛簸,孟浩然回到故鄉襄陽。沒過多久,他就想再度前往江南一帶漫遊。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
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經常相聚的地方,伴著清風與明明,這兩位志趣相投的詩人也許會在那裡一邊喝點小酒,一邊吟詩作賦,暢談理想。真是逍遙自在,樂在其中啊!
在孟浩然要離開的時候,李白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個“孤”字不單單指孟浩然乘坐的那一隻小船,而是寫出了李白那時的心情,有些許失落,也有些許不捨。
當小船消失在茫茫碧空盡頭時,他才注意到滾滾江水向天邊流去。他是站了好久吧,看不到小船了,也沒有離去,還凝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他似乎要把自己的情意託付於江水,陪伴著孟浩然遠行。
李白豪放灑脫,在孟浩然離開的時候,他沒有瀟灑的轉身離去,而是站了好久,感傷了好久。雖然詩中沒有任何關於友誼的字眼,但他對孟浩然真摯的情誼卻流淌於字裡行間。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孟浩然已屆暮年。
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