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一弦一柱思華年,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唐詩在初唐、中唐就達到了頂峰,唐詩的山高不可攀。

誰也沒想到,到了晚唐,有一個後輩詩人來了一段逆襲,在前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上,又將唐詩推向了一個高峰。

不平則鳴。也許正是大唐由盛轉衰,無奈的因素越來越多,給了詩人空前的創作源泉。也許,正是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看到了更遠的遠方。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他是誰?答案你肯定知道!

沒錯,他就是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有人評價,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二)

很不幸,李商隱八歲時父親就已經去世,作為長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十歲的時候就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他曾經是唐朝王室家族的一員,可惜像他這樣淪落到民間的王室後裔太多了,他與唐王室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遙遠,沒有人記得他了。少年時的落魄生活促使李商隱有一種強烈的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願望。

父親不在的日子,李商隱的叔叔成了他的啟蒙老師,他的這位叔叔上過太學,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識分子,只是由於性情的原因,終身不仕,過著平淡的隱居生活。叔叔的古文非常好,在叔叔的教導下,聰明的李商隱很快就成為寫古文的高手。

十六七歲時,李商隱寫出了兩篇優秀的古文:《才論》、《聖論》。這兩篇古文很快就傳到了當時在洛陽任太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的手中,同樣也是古文高手的他對年紀輕輕的李商隱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很快就接見了他。

就這樣,李商隱離開了他的家鄉滎陽,來到了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洛陽。

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移居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對其十分器重,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綯等交遊,親自授以今體(駢儷)章奏之學,並“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後又聘其入幕為巡官,曾先後隨往鄆州、太原等地。在這幾年中,李商隱一面積極應試,一面努力學文,在科舉上雖一再失敗,但在寫作上則完成了由散文向駢文的轉變,此後他很少再寫散文。

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調任京職,李商隱離太原返鄉,此後,李商隱曾在王屋山學道二、三年,這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開成二年(837年),經過長期刻苦學習並由於令狐綯的延譽,李商隱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

沒想到,後來莫名其妙地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於鄭州。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佔了相當比重。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賈生》就很有代表性。詩中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則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詩寓慨於諷,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對賈誼懷才不遇的同情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