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煙籠寒水月籠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來,牛僧孺發現杜牧總是流連娼樓妓館,心想,文人嘛很正常。他既不想掃杜牧的興,又擔心他出事,便專門派出三十名士卒,改換服裝,悄悄跟在他身後,暗中保護,以防不測。如此兩年下來,杜牧竟全然不覺。
(二)
如果因為《遣懷》,便以為杜牧只是一個沉緬酒色、胸無大志的花花公子,那就太冤枉詩人。
如果我們讀過杜牧的《阿房宮賦》、《過驪山》、《感懷詩》、《史將軍二首》以及《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等詩文,就會發現他其實更是一個憂國憂民、志向遠大的熱血男兒。
杜牧不僅文學才華出眾,政治才華也相當出色。杜牧十多歲時,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讀書之餘,他開始關心軍事,曾專門研究過孫子,寫下十三篇《孫子》註解。二十五歲時,杜牧寫下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
然而,晚唐牛李黨爭、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杜牧縱有報國之心,亦難有所作為。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不過是用放浪形骸的表象,掩飾了杜牧孤獨苦悶的內心。
繁華富庶的揚州,不僅吸引商賈富豪,更吸引像杜牧一般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他們紛紛慕名而來,或寄情山水,或尋訪友人,或為功名拜謁諸侯。
我們後世人要感謝的是,他們也寫下大量詠吟揚州的優美詩篇。
據《揚州歷代詩詞》所載,僅唐代便有158位詩人共計430多首詠吟揚州的詩篇,其中著名詩人有駱賓王、張若虛、孟浩然、王昌齡、李白、高適、劉長卿、韋應物、孟郊、盧仝、張籍、劉禹錫、白居易、李紳、徐凝、張祜、杜牧、溫庭筠、皮日休、韋莊等幾十位。
杜牧應是詠吟揚州最多的唐代詩人,他至少為揚州寫下《揚州三首》、《題揚州禪智寺》、《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寄揚州韓綽判官》、《贈別二首》、《遣懷》、《隋苑》、《隋宮春》等十多首詩作。
我們如今依然耳熟能詳的還有: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
(三)
大才子杜牧在揚州放浪形骸,不僅僅是因為官場不如意,也不僅僅是揚州的“勾引”。
一度愛而不能的心死,才是主因。
杜牧的這段故事,昭然於千年之後。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著杜牧僅存的書法墨跡——《張好好詩》卷。它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
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毫,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
《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
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儲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
該卷先後遞藏於宋賈似道、明項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
情深不壽。這件寶物也難免命運多舛。
1912年,清廷退位,但仍居紫禁城。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在內的眾多墨寶帶出宮外。偽滿洲國時期,詩卷被藏在長春偽滿皇宮小白樓。
抗戰勝利前夕,溥儀倉皇出逃,這卷寶物被一名偽軍士兵竊取後埋藏在地下,生出黴斑,破壞嚴重。
也許是卷中深情護佑,此寶命不該絕。
1950年,琉璃廠的靳伯聲先生在東北購得到此寶。曾有“民國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