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餘里,張鎬命令濠州刺史閭丘曉救援睢陽張巡和許遠,而閭丘曉唯恐招惹叛軍南下,遲遲沒有發兵,等到張鎬調集的援軍到達睢陽時,睢陽剛剛被叛軍攻破三日。也就是說,如果閭丘曉出兵救援睢陽,很有可能睢陽不會失陷。
於是張鎬大怒,杖斃閭丘曉,為張巡和許遠報了仇,同時,也報了王昌齡的仇。閭丘曉也知道自己有罪,向張鎬求情說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吃奶嬰孩需要撫養,請張鎬饒自己一命。張鎬說“你害死了王昌齡,他的親人誰人能養?”閭丘曉啞口無言。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之所以王昌齡死在閭丘曉手中,張鎬殺死閭丘曉時又特別提出王昌齡,唯一原因應該就是王昌齡在濠州惹怒了閭丘曉。
二人應該原本並無仇怨,甚至都未必能夠見過面。在當時的情況下,王昌齡必定是因為力勸閭丘曉出兵,在閭丘曉拒絕之後,說出了一些很難聽的話,比如“你閭丘曉坐視友軍被圍不救,莫非是與叛軍有所勾結,準備叛軍一到就舉城投降?”
以王昌齡的品德和性格,這些話能說得出來。
當時睢陽形勢危急,張巡苦守十個月,派遣南霽雲向周邊徐州許叔冀、臨淮賀蘭進明等人求援,結果無人來救,後來許叔冀、賀蘭進明都投降了安史叛軍。閭丘曉所在的濠州與睢陽最近,睢陽一旦失守,亳州定是叛軍下一個目標,閭丘曉拒不發兵救援睢陽,大機率是已經存了投降叛軍的企圖。
這種情況下,王昌齡一個小小的八九品小官吏,在至少是正四品下的刺史面前,揭露其叛逆企圖,惱羞成怒的閭丘曉必對王昌齡起了殺心。
《資治通鑑》說閭丘曉這個人傲慢兇狠,似這種敢殺詩家天子的狂人,殺他百次都不夠。好在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最終替王昌齡報了仇,算是告慰了王昌齡的在天之靈。
(三)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後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在唐代詩人中,王昌齡始終是個迷一樣的人物。
他的許多詩句我們都耳熟能詳,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尋漸》)等等,但是,他的一生行狀,史書所記卻寥寥無幾。
王昌齡是一個獨孤走在人間的大唐詩人,如陳子昂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般。
也許正是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飽滿的心,王昌齡才把自己的本真與本心,在筆端盡情綻放,為後世留下那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詩作。
大唐的由盛轉衰,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空前的汙濁,王昌齡用其真心寫春秋,恰似在塵埃中開出了一朵朵屬於自己的花。更像是那輪明月,無論盈虧,始終都守護著傳承千萬載的華夏文脈。
(四)
戍樓上徘徊的月,曾陪著王昌齡走馬邊關。
王昌齡曾“漫遊西北,奔赴邊塞”,希望有朝一日立馬橫刀,徵平胡虜,建立不世的功勳,卻奈何時運不濟,只得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