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月是神,
月是美女,
月是自己……
縱觀大唐,要說月跟哪位詩人最是知音,李白也比不過。
那個詩人,就是王昌齡。
作為盛唐詩壇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昌齡鍾情於月,在他所創作的181首詩中寫到月亮的有近70首。這些詩中的月亮已不是客觀的自然物象,因詩人創作的處境不同,從而賦予月亮不同的思想情感內涵。王昌齡一生的人生經歷,豐富了月所體現的人文屬性。
月的陰晴圓缺,月的升降冷熱,其實也是王昌齡真實的人生經歷的內心寫照。
一生命運坎坷的王昌齡,自己雖然似乎受到命運的詛咒,卻依然為失意的人奔走呼號。
一輪月,兩相思,王昌齡用心體察徵人遠戍的愁悶,和那輪明月一樣真誠地哀慟他們的不幸。而對於那些身陷“高牆”的女子則以女兒般的情懷,對著月亮哭訴內心的悽怨。
但正如月亮永遠是夜空的主角一樣,王昌齡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悲劇色彩,但他卻未被打入“冷宮”,而是在詩歌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盛唐詩壇尤其是邊塞詩歌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王昌齡用自己的詩歌創作踐行了其在詩歌理論中所提倡的詩緣於任性的觀點,為月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內涵,從深層解析了悲苦的根源,充滿了人文關懷。
雖然王昌齡的死令人唏噓,但他的名字連同他的詩歌,像那輪明月一樣,依然溫柔撫慰著著神州大地。
(二)
濠州的月,也許見過王昌齡最後一面。只是我們不知道,暮年流離的王昌齡,是否也在去世的一瞬間,把自己想說的話留給了明月?
安史之亂爆發後,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懷化)尉”的王昌齡,覺得天下大亂,逃難中的朝廷似乎沒有力量再來顧及他們這些貶官罪臣,幾經考慮決定出走,於是私自離開了貶所,打算回到家鄉山西去。
至德二載(757年),花甲之年的王昌齡從龍標北上到長江,然後順流東下,再走陸路北上到濠州(治所在今安徽鳳陽),只要穿過叛軍控制區域就能到達山西。
當時安史叛軍處在鼎盛時期,佔據了長安、洛陽以及整個河北地區,山西雖然還在唐軍郭子儀、李光弼手中,但也是叛軍的主攻方向之一。
叛軍另外一個主攻方向就是江淮,叛軍尹子琦部南侵,準備攻佔江淮乃至江南這片唐王朝賦稅、糧食主要區域,幸好被張巡、許遠在睢陽(現河南省商丘市)付出極大代價阻擋住。
王昌齡就是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到了濠州。誰也想不到,濠州成了王昌齡人生的終點。
當時濠州刺史是閭丘曉。“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唐才子傳》記錄的王昌齡之死,讓人扼腕嘆息。
王昌齡遇害之時,已經是花甲之年,也許他早已看透世間冷暖,對世間已經不再留戀。
也許,王昌齡會對濠州城上徘徊的月這樣說:
“平生快意邊關度,落葉飄零望晉陽。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關於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早已成為千古之謎。
而史書上,只有一句記錄證明了閭丘曉與王昌齡的死有關,《新唐書》記載:“張鎬按軍河南,兵大集,曉最後期,將戮之,辭曰:有親,乞貸餘命。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默然。”
王昌齡遇害之時,是至德二載(757年)。此時,一場空前慘烈的大戰正在睢陽展開,守城的官員張巡、許遠兵微將寡,面對叛軍攻城苦守數月。
當時唐王朝任命的江南節度使張鎬負責江淮方面軍事,濠州和睢陽相隔不過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