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就這樣,兩個兒子戰死、家中只剩老翁和幼孫的老嫗自己應徵而去。
何其無奈、何其荒唐!這就是亂世“黎元”的悲慘世界,對此,杜甫無能為力,只能奮筆直書。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四)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國難中的黎元,真是苦海無邊!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
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出走。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
杜甫漂泊的生活終於告一段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聯想到戰亂以來的民生多艱,杜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嚴武的父親嚴挺之與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意氣相投的故交,因此,嚴武雖然比杜甫小14歲,依然視杜甫為發小。
嚴武上表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杜甫對此深表感謝,先後為嚴武創作過二十餘首詩歌,嚴武也由此成為杜甫除李白和高適外的第三個知音。
公元762年春,劍南節度使府衙大門口,官吏們神色嚴峻,整裝待發。劍南節度使酒氣熏天,在內室邊披掛邊罵罵咧咧:“杜二!章彝!我今日不殺你們,誓不為人!”
他跨出內室時,冠帽不可思議地數次被門簾鉤落在地。侍衛們趁勢勸阻他暫熄雷霆之怒,同時飛奔稟告其母裴氏。
裴氏聞訊大驚,及時趕到,阻止住了兒子的魯莽行為。
那位險些被殺的“杜二”就是杜甫,殺氣騰騰的節度使,便是杜甫的好友嚴武。
杜甫視嚴武為知音,但大權在握、暴戾恣睢的嚴武,並未對杜甫投桃報李,而是居高臨下以近乎施捨的態度與杜甫交往。他僅有一次尊稱其“杜拾遺”,平時人前人後直接喊他“杜二(杜甫行二)”。後來,杜甫對嚴武也針鋒相對。久而久之,兩人一度矛盾尖銳。
正巧,曾經擔任過嚴武助手的梓州刺史章彝,因為一件小事得罪了嚴武,而章彝曾照顧過杜甫。酒後的嚴武一時戾氣上頭,欲藉口把杜甫和章彝一起處死,於是就出現了劍南節度使府衙大門口那一幕。
嚴武既能揮刀殺敵,又能提筆賦詩,一首《軍城早秋》“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既能揮刀殺敵,又能提筆賦詩。但是,倘若他真的酒後殺了杜甫,恐怕要留下千古罵名。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時隔十四日相繼去世。七月,嚴武被召回京,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臨行前,二人秉燭夜談,把話說開。他們彼此都清楚,狠話都是在酒後,哪有深仇大恨?於是,恩怨一筆勾銷。隨後,杜甫離開成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