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漂泊在外將近兩年。
公元762年春的這場殺身之禍,是杜甫在蜀中一次劫難。除此之外,杜甫在這裡還是收穫過歡樂的。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訊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此詩一掃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詩句如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
杜甫當時發自內心的激動,千年後透過文字依舊能讓讀者體會到。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註》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也回到草堂。七月,嚴武率兵西征。九月破吐蕃七萬餘眾,拿下了當狗城(四川理縣西南),十月又拿下鹽川城。同時遣漢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擊吐蕃,拓地數百里。又與大將郭子儀在秦隴一帶主力配合作戰,擊退了吐蕃的大舉入侵,保衛了西南邊疆。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突患疾病,死於成都,時年四十歲。朝廷追贈尚書左僕射。杜甫含淚創作《哭嚴僕射歸櫬》寄託哀思。
(五)
嚴武之死,使杜甫再度陷入困頓“無所依”的窘境。
大曆元年(766年),杜甫輾轉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
也許是生活有了保障,心情也放鬆了很多,也許是詩歌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一時期,杜甫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寓居夔州,杜甫比誰都更清楚,他只是在外鄉流浪的遊子,他的心裡一刻也沒有放下故土中原。每當夜深人靜,寒月高懸,他默默地遙望北方,陣陣酸楚撲鼻而來,這時候他會把羈旅之傷轉向筆頭:“巫峽西江外,秦城北斗邊”、“我今遠遊子,飄轉混泥沙”、“為客何時了,悲秋向夕終”、“風月自清夜,江上非故園”。
在夔州,杜甫也寫了不少與月相關的詩,月亮寄託著他對中原的思念。
比如,這首《月》: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兔應疑鶴髮,蟾亦戀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還有這首《月圓》: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
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本來在杜甫這裡,我可以找到李白的。但是,遇到了王維之後,我釋然了:其實,每一個詩人都有李白的影子,我遇到的每一個詩人,都是在遇到李白做鋪墊。
什麼時候再遇李白,就把決定權交給命運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