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熱”的杜甫不曾想到,幼子餓死竟是安史之亂的“預警”。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這是安史之亂中包括文人志士在內的每一個“黎元百姓”的最真實寫照。

“漁陽鼙鼓動地來”,叛軍聲勢浩大,兵鋒甚勁,自河北一路南下,連續攻下汴州(開封)、洛陽,好在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擋住了史思明後援兵力,而封常清、高仙芝在潼關守住了長安的門戶,安祿山的大軍一時首尾難顧,形勢十分有利於唐軍。

但此時唐玄宗聽信讒言,怪封、高只守不攻,竟將二人處死,替換的是已經告老還鄉的名將哥舒翰。哥舒翰繼續執行封、高堅守的策略,但玄宗嚴令出擊,哥舒翰揮淚出關,結果被叛軍打了一場殲滅戰,唐軍主力盡失,長安失守。

叛軍“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

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在馬嵬坡,將士譁變,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兵變之後,玄宗繼續入川。

太子李亨北上甘肅靈武(朔方節度使駐地,安史之亂兩京陷落期間唐軍的大本營),756年自行登基,遙拜玄宗為太上皇。

此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被俘的還有大詩人王維。他們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儘管個人遭遇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叛軍據守的長安,杜甫困在那裡已逾半載。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三月,時值暮春,觸景傷懷,杜甫創作了歷代傳誦的五律詩《春望》。

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聽說後,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

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後來,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

杜甫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

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