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流放。張九齡也因用人不當而受到牽連。於是,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清朝趙翼這句話,真的很適合張九齡。
從都城長安宰相高位,被貶到荊州做地方官,張九齡卻寫下了多首流傳後世的詩作。
清朝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後世流傳甚廣,開篇的五言詩便是唐張九齡的《感遇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張九齡經常登臨荊州城樓,尤其是荊州南門城樓,眺望長江、抒發情思,對話先賢、懷古傷今,寫下不少此類題材的詩。
張九齡是詩人,自幼聰慧過人,才智超絕,能文善詩。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
張九齡又是賢相,舉止不凡,風度翩然。就連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還是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其磊落襟懷,亦因此,張九齡一直被後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更是一位有膽識和遠見的政治家。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然不被玄宗採納。後安史亂起,玄宗逃亡路上,憶起張九齡平生之言,悔不當初。更因此,唐玄宗不僅失了江山,還失去了他寵愛的楊貴妃,留下綿綿離恨,無絕期。
張九齡就是這樣一位耿直溫雅、風骨錚錚的名相,其詩亦如其人,坦蕩豪氣,不趨炎附勢,不媚世厭俗,情辭委婉,樸素遒勁。他清淡詩情,質樸語言,深遠的寄寓,一掃六朝綺靡詩風,意義非凡。
荊州城樓上徘徊的明月,見證了這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的徘徊,也見證了他的堅守。
(二)
生於盛世,是幸運的。
賢相之於盛世,則是盛世的幸運。
張九齡作為一位政治家,對開元盛世的貢獻不小。
在封建社會,皇帝和宰相是分權而立的。皇帝是最高立法機關、最高司法機關,宰相則是最高行政機關。
宰相從黃帝時期開始,到了唐朝已經經歷了很多年,宰相制度與秦漢時期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唐朝的宰相制度是群策制。
唐朝時宰相眾多,他們相互監督,相互協作,更有利於整個朝廷的和諧以及政治的平穩,同時也打擊了官員獨裁一官獨大的現象。
在唐朝宰相眾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房玄齡、魏徵、狄仁傑、張九齡等,雖然可能也有一些像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人,但是賢能之人的數量明顯超過奸臣,這就使得賢能之人能夠為大唐盛世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
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張九齡登進士第。長安三年,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得閱張九齡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很大的鼓舞。
神龍三年(707年),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試,授秘書省校書郎。他當了幾年秘書郎,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