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獨坐幽篁裡,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李白的詩裡,月亮經常出現,所以我對著月亮默默許願,讓我趕緊再見到李白吧。

我還是未能如願,卻來到了陝西藍田。

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藍田輞川。

距長安東南150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佈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旋轉如輞,故名輞川。

一天夜裡,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個人獨坐彈著古琴。

竹林深邃,古琴音冷,一切都是那麼安靜。

突然,一聲放歌長嘯打破寂靜,驚起幾處宿鳥。

長歌過後,“簌簌”的竹濤聲,“冽冽”的古琴聲,告訴世界可以安睡。驚起的鳥兒,膽戰心驚地落回巢穴。

除了撫琴的身影,再無他人,一切彷彿沒有發生。只有徘徊的月,一直盯著。

半年前,他官居左補闕,還在長安。這是個從七品的官,主管供奉諷諫,大事上廷議,小則上封事。

在大唐,左右拾遺、左右補闕的官名,來自古籍。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拾遺補闕字面的意思就是,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採錄遺逸的事蹟。

拾遺(從八品上)、補闕(從七品上),最早設定於武周垂拱元年(685年)。

左拾遺、左補闕隸屬於門下省,右拾遺、右補闕隸屬於中書省,主要職責是“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另外,拾遺補闕還有一種“員外官”的設定,即“拾遺內供奉”、“補闕內供奉”,但其職能、品級、資望、俸祿都與正官相同。

拾遺補闕的職位真不算大,但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臣”,可以與天子有經常性的近距離接觸,因此實際地位甚高。

具體來說,拾遺、補闕屬於“供奉官”範疇內的“諫官”一類,擁有較為超然的地位。比如可以參加“常朝”;比如在路上只有當遇上宰相時,才需要避道;比如有機會參加“延英召對”,同宰相等高官一同議政等等……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這四句詩中,從明月照著的竹林,你能看出他曾經是皇帝的近臣嗎?

不,他更像一個出家人。

他就是——“詩佛”王維。

(二)

徘徊的月,不僅見過揚子江邊的惆悵和感慨,還見過幽遠的田園中享受寂寞又不甘寂寞的糾結。

王維的“佛系人生”,多半並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就在王維獨坐幽篁裡的這一年早些時候,也就是天寶三載正月,唐玄宗在長安親自倡導了一次盛大的餞別活動。

這次活動規格之高,儀式之隆重,參加人數之多,均屬空前。

餞別的主角是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當時他已經85歲高齡,因病恍惚,上疏請求告老還鄉。

唐朝的規矩,但凡送別一定要作詩,或者折柳枝。於是,有37人當場寫了送別詩,流傳下來,連唐玄宗都寫了。

這跟我們曾經的學生時代一個樣,每個人的畢業紀念冊裡,都少不了幾首歌頌友誼、勵志雞湯的古今詩。

這更跟我們如今搞歡送儀式、歡送宴會一個樣,照例都要手機合影、發朋友圈。

在1277年前這個長安城餞別活動中,有一個人註定是焦點。他是一年多前,唐玄宗特意下詔書徵召進京的,當時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他與賀知章喝過酒,都是“酒中八仙”成員。沒錯,他就是李白。

與李白同歲、時年43歲的王維,卻沒有參加這場著名的餞別活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