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風動落花紅蔌蔌,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稹在韋叢去世之後,寫過非常多的悼亡詩。還有一首這樣寫道:“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怪來醒後旁人泣,醉裡時時錯問君。”

這是在韋叢去世兩年之後元稹所寫。兩年的時間,都沒有撫平愛妻離世帶給元稹的傷痛。

表面上,元稹已經把愛妻埋在心底,他依舊可以和朋友們郊遊飲宴。只是一不小心喝醉了,嘴裡還在呼喚著亡妻的名字。

愛妻韋叢去世,元稹把自己對薛濤的感情暫時擱置。

在後來頻繁的調動之中,原本比薛濤年輕的元稹,自然不能堅守愛情,加之唐代官吏與妓女交往並無禁令,元稹移情別戀,也就在所難免。

元稹沒有回來,有著自己的理由。兩人年齡懸殊過大,三十一歲正是男人的風華歲月,而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大了十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樂籍出身,相當於一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仕途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並不後悔,很坦然,沒有一般小女子那種一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

原本還在等待的薛濤也終於想通,很快就不再執著於這段愛情,她晚年的生活平淡清幽,終生未嫁。

只是,從此她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

人生垂暮,薛濤逐漸厭倦了世間的繁華與喧囂。她離開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雞坊(今成都金絲街附近),築起了一座吟詩樓,獨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大和年間,大唐名相李德裕於任西川節度使,正值唐番邊境戰爭不斷,故而在薛城修建籌邊樓,以籌劃邊事。

大和六年(832年),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

此時,薛濤已經六十歲高齡,她寫下了《籌邊樓》:

“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短短四句之中,有描寫,有議論、有敘述、有直抒胸臆,有含蓄點染、有勝景登臨、有古今慨嘆,展現了詩人駕馭題材及煉句的能力,不愧是“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的“萬里橋邊女校書”。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彈奏河南尹房式(開國重臣房玄齡之後)不法事,被召回罰俸。

他途經華州敷水驛便宿於驛館上廳,恰逢宦官仇士良、劉士元等人在此,也要爭住在上廳,元稹據理力爭,卻遭到仇士良的漫罵,劉士元更是上前用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鮮血直流,最終被趕出了上廳。後來唐憲宗便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貶元稹為江陵府士曹參軍。

在江陵,元稹有個好友叫李景儉,看到元稹孤身一人,常日寂寥,就作主將表妹安仙嬪嫁給了元稹為妾。

814年秋天,安仙嬪在給元稹生下一個兒子元荊之後不久,也病逝了。

元稹在《葬安氏志》中寫道:“況予貧,性復事外,不甚知其家之無。苟視其頭面無蓬垢,語言不以飢寒告,斯已也!今視其篋笥無盈餘之帛,無成襲之衣,無完裹之衾。予雖貧,不使其若是可也,彼不言而予不察耳!以至於生也不足如此,而其死也大哀哉!”

這段話就是元稹所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真實寫照,他在江陵的時候很貧困,但是因為家中的大小事全都由安仙嬪承擔了,他一概不管,所以並不知道生活有多難。他看見安仙嬪沒有蓬頭垢面,也沒有面露飢色,便想當然地認為家裡還過得去。直到安仙嬪去世後,他才發現家裡沒有多餘的布,沒有像樣的衣服,連一個完整的被子都沒有。

安仙嬪從沒對元稹訴過苦,以至於元稹都不知道家裡究竟窮到什麼程度了!她活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