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風動落花紅蔌蔌,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時候沒有享過一天福,死的很淒涼。

元稹因才華出眾、性格豪爽不為朝廷所容,流放荊蠻近十年。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歲的元稹一度奉詔回朝,以為起用有望。

途經藍橋驛,元稹曾題詩留贈命運相似的友人劉禹錫、柳宗元。抵京後,與白居易詩酒唱和,意氣風發。元稹收集詩友作品,擬編為《元白還往詩集》,但書稿未成,卻突然與劉禹錫、柳宗元一同被放逐遠州。

三月,元稹“一身騎馬向通州”,出任通州(今四川達州)司馬。收到元稹報平安的書信,白居易也是感慨萬千,寫了《得微之到官後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

“來書子細說通州,州在山根峽岸頭。四面千重火雲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人稀地僻醫巫少,夏旱秋霖瘴瘧多。老去一身須愛惜,別來四體得如何。”

“莫遣沉愁結成病,時時一唱濯纓歌。”

“舉目爭能不惆悵,高車大馬滿長安。”

這些詩句,寫從元稹通州來信得知通州的山川形勢、荒涼景象及民俗風情、刀耕火種狀況,勸慰元稹無論環境,善於自救,並感嘆無人同情、無人援救。

當時通州的環境的確惡劣,茅舍竹籬,虎蛇遍地,蠱熱毒氣,水蜮傷人。

元稹讀了白居易詩後,把這裡刀耕火種的生產落後狀況、民俗風情及對朋友魂牽夢繞的思念,寫進了《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

“哭鳥晝飛人少見,悵魂夜嘯虎行多。”

“知得共君相見否,近來魂夢轉悠悠。”

這些詩句,充滿了無奈和悲涼。

在通州,元稹“垂死老病”,患上瘧疾,沒人照顧。元稹的上司山南西道節度使權德輿於心不忍,便做媒讓元稹續娶了大家閨秀裴淑為妻。裴淑是涪州(今重慶涪陵)刺史裴鄖的女兒,有才思,工於詩,兩人一見鍾情,當時裴淑才十幾歲。

他曾赴山南西道興元府求醫。潦倒困苦中,詩人只能以詩述懷,以友情相互慰藉。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響力的樂府詩歌、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

從“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又有牆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蔌蔌。”

到“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今皇神聖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

最後,“年年耕種宮前道,今年不遣子孫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廟謀休用兵。”

這首長詩,透過一個老人之口敘述連昌宮的興廢變遷,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時期至唐憲宗時期的興衰歷程,探索了安史之亂前後朝政治亂的緣由,表現了人民對再現昇平、重開盛世的嚮往和希望國家長治久安的強烈願望。此詩語言豐富,形象鮮明,敘事生動,筆觸細膩,是“新樂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詩中的長詩名篇之一。

在通州,元稹與白居易酬唱之作一百八十餘首。

元稹在通州,前三年任司馬,後擔任代理刺史七個月。他整頓吏治,出臺政策,“賞信罰必,市無欺奪,吏不侵軼”。他引導百姓除草開荒,著手改變通州的落後面貌;還在南外翠屏山建戛雲亭居宿,親事農事,指揮農業生產;同時親擬祝文三篇,在華陽觀祭天氣,求上蒼風調雨順、來年豐收、百姓安康。因為元稹情繫百姓,政績累累,當年通州人才對他依依不捨,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節”這一民俗。

隨著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舊識崔群、李夷簡、裴度相繼為相,元稹在政治上長期受壓抑的處境逐漸改變。

元和十三年(818年),元稹已代理通州刺史,歲末轉虢州長史。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