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逍遙樓上望鄉關,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殺武三思父子後被殺,中宗以其首獻太廟及祭三思、崇訓之柩,然後梟之朝堂。改成王千里姓曰“蝮氏”,同黨皆伏誅。
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次年,宋之問遷考功員外郎,並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
宋之問一生總在阿諛奉承中求仕進之途。奉承武則天,諂媚張昌宗兄弟,阿諛武三思,討好唐中宗,永遠一副奴才嘴臉。
最後一次,宋之問卻站錯了位置,在當時朝廷的朋黨之爭中,他攀附在安樂公主一邊,受到太平公主忌恨。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太平公主可不是什麼善茬,權勢滔天,手段毒辣。她在中宗面前說幾句話,便使中宗產生嫌隙。
景龍三年(709年),中宗將宋之問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唐中宗年間的政治動盪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歷,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昇華。
這次打擊讓他清醒過來,體會到了政治鬥爭的詭秘和個人寵辱的無常,他開始反省自己,訪察民生,“頗自力為政”,總之,他想做一個問心無愧的好官,而與此同時,他的詩歌風格也有了極大的改變。
宋之問在越州寫的《祭禹廟文》,在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聖德之後寫道:“先王為心,享是明德。後之從政,忌斯好佞。酌鏡水而勵清,援竹箭以自直;謁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蘇息。”反映了這種思想情感上的轉變。
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險,訪察民生,“頗自力為政”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了健康清新的軌道,“流佈京師,人人傳諷”。
其實,他那個時代的文人,尤其是宮廷文人,大多精神格局很小,貪圖富貴者多,濟民救世之心者少,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情懷到了盛唐才在文人中普遍流行開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經歷貶謫後,宋之問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有力的昇華,而他的詩歌創作也成就斐然。
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
景雲元年( 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改桂州(今廣西桂林)。
面對又一次貶謫的打擊,宋之問在桂州登上逍遙樓,心中五內鬱結,慨然賦詩: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宋之問經桂林,到達梧州,再經過潯江前往欽州,再次來到嶺南“故地”,傷感的同時,竟然有一種親切感。以前在羅定的生活,讓他對這邊的風土人情多少有點印象,於是便有了《經梧州》:
“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流芳雖可悅,會自泣長沙。”
從第一次被貶的“不敢恨長沙”到現在的“會自泣長沙”,他的心態已經不是從前,他預感到了自己的前路不會樂觀。
宋之問經藤州時,沿途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珍品——《發藤州》:
“朝夕苦遄征,孤魂長自驚,泛舟依雁渚,投館聽猿鳴。石發緣溪蔓,林衣埽地輕,雲峰刻不似,苔蘚畫難成。露浥千花氣,泉和萬籟聲,攀幽紅處歇,躋險綠中行。”
詩中情景交融,氣韻渾成,自然流麗,興象玲瓏,已是典型的盛唐之音了。
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深惡宋之問的醜行,下詔賜死宋之問。
跟宋之問一起賜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