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章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家搶過來一看,是沈佺期的。毫無疑問,“宋之問贏了!”

沈佺期很不服,上官婉兒說:“你倆的詩,難分高下。但是你的結尾比他的弱,勁力洩了,所以你輸了。”

沈佺期的結尾是:“微臣雕朽質,羞賭豫章材。”大意是:我這麼沒本事的人,能有幸看到朝中這麼多能人,真是覺得很慚愧——很謙虛,但也很洩氣。

而宋之問的結尾呢?是氣場完全不同的八個字:“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它裡面巧妙地借用了一個故事,《三秦記》記載漢武帝曾夢見有魚央求其摘鉤,次日他在昆明池遊玩就見到一條被鉤的大魚,於是他就摘去鉤和線,把大魚放生,又過了三日,漢武帝在昆明池邊就撿到了一對夜明珠。

當然,“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還有一層隱含的意思:我不擔心今晚的月亮會暗淡,因為一定會有明珠來照亮我大唐的夜空!這馬屁拍得槓槓的!武則天和上官婉兒能不開心嗎?關鍵是這一句詩很有氣勢、很陽光自信,這一點沈佺期不得不甘拜下風。

沈佺期再也不爭了,勝負就此判定。

宋之問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由此可見他的詩文水平之高。

宋之問在早期的詩歌中,真情流露,樸實自然。然而,隨著在朝廷浸染,他的詩品和人品一樣,逐漸開始走向媚俗的一面。

武則天大權在握後,由於宋之問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得武則天眉開眼笑,因此得以任用。

宋之問曾被任命為尚方監丞,負責管理各工種的製造、供應、生產等政務,不久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內供奉的官職。

奉宸院說穿了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供養的盡是一些從各地挑選而來的年輕美貌的男子,以備女皇享用。據說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適人選。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倚仗女皇的寵愛,飛揚跋扈,權傾一時,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結他倆。

作為左奉宸內供奉,宋之問做夢都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於是,他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結張氏兄弟,極盡諂媚之能事,據說還替張氏兄弟提過尿壺。

張氏兄弟“雅愛其才”,召宋之問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適、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隱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書成,於長安二年( 703年)遷司禮主簿。

張氏兄弟多次向武則天舉薦宋之問擔任北門學士,武則天卻一直沒有答應。

見到自己的才華得不到尊重,溜鬚拍馬沒有得到回報,宋之問忿忿不平,寫下了《明河篇》,其中有一句很明顯發洩自己的不滿: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武則天后來也得到了這首詩,讀後也沒有生氣,她只是對身邊的人說:“宋之問這個人很有才華,我也不是要打壓他,只是他有些地方朕實在不能人受。”

據傳宋之問因為牙齒不好,有口臭,所以武則天疏遠他。

當時的朝廷大臣都不喜歡張氏兄弟,對武則天稱帝也很有意見,他們時刻謀劃讓李唐復國。

公元705年,張柬之、王同皎等發動政變,誅殺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然後扶持唐中宗李顯繼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中宗復位後,宋之問以交結張易之罪,貶瀧州參軍。沉重的打擊和內心的痛苦,使他詩風大變,真摯的情感之流開始在精緻凝鍊的詩歌中自然傾訴開來。

《度大庾嶺》:“度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