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章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能寫出這樣詩句的詩人,你相信他會因詩殺人嗎?
這是一個詩人的汙點,也是這個詩之國的一大汙點。
雖然正史尚無確鑿證據,但這個大詩人確實品行不怎麼樣。
徘徊樓上的明月,見過這個尷尬時刻。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爭議人物、大詩人宋之問。
作為文人,宋之問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不僅表現在其對待政治趨炎附勢的態度上,也表現在一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上。
自古凡是文人都愛好文字,坊間傳言,一日,宋之問見其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有妙處,便想佔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於是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這個故事,被稱作“因詩殺人”。
宋之問,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唐代詩人。又名少連,字延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其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
宋令文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
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后實握朝政之時。
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
永隆二年(681年),宋之問又與楊炯同任崇文館學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
得到領導武則天賞識的宋之問平步青雲,十五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備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非常優渥。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
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遊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
有一次,武則天御駕臨幸洛陽龍門香山寺。香山寺始建於北魏,原為唐代印度僧人日照的墓地,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由武三思奏請核准為佛寺,命名香山寺。香山寺的上方是武則天的行宮望春宮。武則天常御香山寺坐朝。
春光大好,武則天心情舒暢至極,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
才女上官婉兒主持這場“詩詞大會”,並裁定優劣。
左史東方虯首先寫好,題為《詠春雪》: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
這場詩詞大會有點現在“擊鼓傳花”的性質,如果下一位交上來的詩詞,勝過已奪得錦袍的前者,且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則錦袍歸後者。
東方虯的《詠春雪》在先交卷的詩詞作品中脫穎而出,於是,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成了“擂主”。
東方虯拜賜,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