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章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盧家少婦無法入眠。
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
樓上徘徊的明月,為何竟也曾這樣讓人煩?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武則天掌權的最後障礙業已消失,唐朝也從此全面進入武則天時代。
從683年開始,到705年武則天去世為止,在二十多年時間裡,唐朝朝局進入了一個極不穩定的動盪時期,忠於李唐與擁戴武周的兩派勢力之間,進行了激烈博弈,一大批朝廷大臣的命運,在這段時期也隨之載浮載沉歷盡波折。
沈佺期就是其中之一。
“沈宋”詩文齊名,經歷也相似,不同的是,沈佺期口碑比宋之問好一點,也比宋之問多活了三年。
沈佺期是初唐時期的重要詩人,他和宋之問一起,為近體格律詩的最後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佺期(約656年—約715年),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安陽市內黃縣)人,祖籍吳興(今浙江湖州)。
沈佺期的父親曾擔任縣令,相州(一說洛陽)人。沈佺期是長子,下面有沈佺交、沈佺宇、沈佺宣三個弟弟。兄弟四人都以文采出眾。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沈佺期考中進士,時年僅十八歲。能十八歲中進士,仕人中鳳毛麟角,再小一點都可以參加“神童舉”了,沈佺期可謂少年得志。
這一年十二月,武則天為籠絡人心,鞏固其政治地位,向唐高宗進奏了十二件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詔行十二條”。
這“十二條”中的一條與沈佺期有關,即提高才高位卑者的官吏。所以,沈佺期一入仕途就直接進入了唐王朝的最高權利集團的圈子裡,他最開始的職務是協律郎(相當於今天中華詩詞研究協會的研究員)與侍制(相當於秘書),無事時在南省(中書省,相當於國務院)從事文書工作或研究格律,皇帝出巡或有大型活動時跟隨做一些應制詩文,以歌時世。
沈佺期能有這樣的境遇應該與其理想分不開。沈佺期的人生理想是作東方朔那樣的文學侍從,“以文學扈從陪侍,歌頌大唐或武周的皇業,偶而也藉機進諫,做一名良臣。”正是因為心中一直抱有這樣的願望,沈佺期才始終安靜內斂地做“本分中該做的事情”,完成各項交待的工作、寫寫讚歌、不說不中聽的話、儘量令各方面皆大歡喜。
沈佺期對律詩的規範貢獻,就是在做協律郎時完成的。
沈佺期作了三十多篇應制詩,詞句華麗,格律精嚴,但沒什麼實際內容,比較空泛。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出師北征同羅、僕固,沈佺期的朋友喬知之受敕攝侍御史護其軍,一同出征。此時,喬知之已年近半百。
喬知之,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雖不是名門望族,倒也是詩書傳家的翰墨門第。他還是皇親,父親喬師望娶了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廬陵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同州刺史。這樣算起來,喬知之也是李唐宗室,該叫唐太宗李世民一聲舅舅。
不僅是他,他的弟弟喬侃、喬備都有文名。
喬知之作為家族裡最牛的詩人,整體的詩歌造詣更高,詩歌體裁也很廣泛,五言、七言、歌行都寫得不錯,內容也很豐富,包括應制、閨情、邊塞等等。代表作之一《羸駿篇》,詩中有云:“噴玉長鳴西北來,自言當代是龍媒。萬里鐵關行入貢,九重金闕為君開。”“持來報主不辭勞,宿昔立功非重利。丹心素節本無求,長鳴向君君不留。祗應澶漫歸田裡,萬里低昂任生死。君王倘若不見遺,白骨黃金猶可市。”
《長信宮中樹》:“婀娜當軒樹,?茸倚蘭殿。葉豔九春華,香搖五明扇。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