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章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白的理想註定落空。

唐肅宗是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併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

但是,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在肅宗七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聖皇”,也就是處理好自己與太上皇玄宗的關係。

唐玄宗避地西蜀,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並存的特殊狀態。

玄宗透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干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

玄宗回京後,肅宗透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

這一過程中,大唐中央權力實際上處於“二元格局”,治國理政方面難以有什麼大作為。

李白“今聖朝已舍季布,當徵賈生”的想法也沒有什麼用。

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回到潯陽,登上廬山。

這次登廬山,更像是一次告別。

在李白的一生中,廬山與他始終有著不解之緣,每當仕途受挫時,他被廬山召喚而來,而廬山的寧靜給了他最好的安慰。現在李白老了,他似乎預見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要向這座山告別了。

在《過彭蠡湖》一詩中,李白傷感地說:“青嶂憶遙月,綠蘿愁鳴猿。水碧或可採,金膏秘莫言。餘將振衣去,羽化出囂煩。”

在另一首《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詩中,李白道:“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從“青嶂憶遙月”到“石鏡掛遙月”,這“遙月”究竟是山中之月,還是李白的化身呢?

“香爐滅彩虹”,這句詩再次將他二十六歲那年的廬山之行連線了起來,只不過那時的彩虹,現在已經消散、熄滅了。

李白一生中留給廬山的詩歌並不算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潯陽獄中寫下的。儘管如此,李白還是用他天才的情思給廬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在李白的筆下,廬山是戰雲密佈的:“樓船若鯨飛,波盪落星灣”(《豫章行》)、“風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

李白筆下,廬山更多的是空靈:“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廬山東林寺夜懷》);是可以洗去內心汙濁的明淨:“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

在李白看來,廬山還有他人無法領略的壯觀:“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來自李白最後一次來到廬山寫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這是所有寫廬山的最好的篇章之一: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榮耀

陳叔摯

特工王妃:冷傲王爺腹黑妻

尛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