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章 驚起復徘徊,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滁州期間,韋應物最著名的一首詩,當屬《寄全椒山中道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全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蕭疏中見空闊,平淡中見深摯,形象鮮明,情味幽遠,堪稱“化工筆”。
隨著時光的流逝,韋應物慢慢適應了滁州的風物人情,他那年少時的雄心也日漸消磨。滁州的水光山色,正吻合了傾心於儒佛之道的心境。
韋應物時常告誡自己,也許,這裡才是他的最佳去處。於是,南池和北樓成了他和好友們最常去的地方。有時,他還和同僚或者下屬一起策馬去東岡打獵,那些“噗噗噗”飛起的野雞雖不能百發百中,但韋應物在遊獵中,彷彿重現少年時灞水邊的矯健身影。
就這樣,西澗美麗的風光吸引了韋應物,一首成就了韋應物自己、也張揚了滁州的《滁州西澗》,就這樣從他的筆下流出。
詩人在西澗河邊,看到那些蓬勃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了,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這是定格在韋應物心中的美景,不假思索,不必琢磨,信手拈來。
每年春天,喜歡遊走琅琊山的韋應物,不時會從琅琊寺前移來杉樹、茶花,栽在衙署前。
琅琊山幾乎就是一個天然的藥圃,在當地山民的引領下,韋應物又挖了許多草藥栽在自己開挖的空地上。聽說黃精是大補的中藥,韋應物又挖了不少,在官舍裡煲湯,屋內屋外都飄散著濃郁的香味。
“好讀神農書,多識藥草名”,沉醉在琅琊山林嵐水月中的滁州刺史,幾乎成了山民藥農。
在滁州,韋應物堅持“簡政”和“仁政”的為官思想,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讓滁州面貌一新、物豐民樂。
在韋應物的仁懷德政之下,滁州人民寡訟,公務消閒。夏夜之時,月暗竹亭,流螢拂席,韋應物或秉燭夜讀,或遣興夜遊。許多浸潤著水光草香的詩句,像山澗之水突湧而出,流佈四方。
閒暇之時,韋應物也在駐軍裡安排些文體活動,“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一千二百多年前,韋應物的滁州就開始了足球的遊戲。同時,詩人還領著一幫人在琅琊山的樹林裡,撲打吆喝趕跑老虎,然後席地而坐喝起小酒,瀟灑愜意自不必說。
韋應物寫下名篇《滁州西澗》的那一年秋天,他的大女兒出嫁,詩人為此寫下了感人至深的《送楊氏女》。
韋應物看著女兒就將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眼淚是唰唰的往下流。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妻子早逝,長女如母,韋應物的小女兒就是由大女兒一手帶大的。此時,女兒遠嫁,作為父親不免傷感不捨。
但是他也沒得選擇,只得強忍悲痛,叮囑道:“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他讓女兒遵守婦道,相夫教子,不過是希望女兒幸福。
可是當女兒真的走出家門,當他回家看到空蕩蕩的屋子,韋應物又忍不住流淚,尤其是看見自己的小女兒。“居閒始自遣,臨感忽難收。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兩人抱頭痛哭。對於小女兒來說,這個姐姐更像是母親;對於韋應物來說,一旦小女兒長大也要出嫁,那麼這世界就剩他一個人了。
偌大的世界,如果沒有親人,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