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歲暮兵戈亂京國,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史之亂結束後,大唐王朝艱難地從崩潰邊緣逐步走回到正規。
然而,由於各地藩鎮節度使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凝聚力。
成德鎮是“河朔三鎮”之一,其實力在所有藩鎮中算得上數一數二。在唐代宗後期,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為了防止被朝廷瓦解、吞併,就與魏博、平盧、山南東道等藩鎮結成軍事同盟。
建中二年(781年),李寶臣去世。按照慣例,他的兒子李惟嶽將會繼承節度使之職。
然而,唐德宗(唐代宗長子)卻打算趁機削藩,因此拒絕了這一慣例。
於是,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唐德宗的削藩想法並非沒有道理。成德、魏博、平盧、山南東道這四個藩鎮結成的軍事同盟雖然實力強勁,但朝廷這邊除了擁有一支已初具規模的軍隊(神策軍)外,還有忠於自己的幽州、河東、昭義、宣武等藩鎮。因此,即便在硬碰硬的情況下,發動叛亂的四個藩鎮也絕對不是朝廷及其支持者的對手。
戰事的最初發展形勢基本符合唐德宗預期,最弱和最孤立的山南東道首先就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擊潰。而成德、魏博、平盧三鎮則在朝廷和其他勤王藩鎮的圍剿下節節敗退。
到了建中三年初,成德鎮重要將領張孝忠投靠到了幽州節度使朱滔旗下,成德鎮實際控制人李惟嶽被手下將領王武俊殺死,之後王武俊率領全鎮將士向朝廷投降;平盧鎮的實際控制人李納(平盧節度使李正己之子,李正己病逝後自領平盧軍政大權,但未經朝廷批准)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謀求與朝廷和解;唯一還在堅持抵抗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被圍困於自己的治地魏州。
如此一來,平定叛亂幾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
在輕鬆取得勝利後,唐德宗認為削藩路線完全可行,於是就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他下令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由王武俊、張孝忠和康日知這三個原成德鎮的重要將領節制,並命王武俊為幽州軍提供後勤支援。同時,朝廷拒絕了李納的請求,準備用武力將其消滅。幽州軍則繼續承擔主攻魏博的艱鉅任務。
唐德宗這一系列安排很快就引起了各藩鎮將士們的不滿。
王武俊認為自己殺死李惟嶽,當居首功,如今卻與什麼都沒做的康日知平起平坐,同樣擔任團練使的職務,這讓他心裡難以平衡,而且朝廷還要求他向幽州軍提供給養,顯然是有意削弱其實力。
被圍困中的田悅派人去遊說幽州節度使朱滔,向他直言唇亡齒寒的道理。朱滔也認為自己在平叛中出了大力,但卻沒得到多少實質性的好處。如果魏博等鎮都被平定後,接下來的目標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了。於是朱滔決定改變立場,並聯合心懷不滿的王武俊一起出兵解救魏博。
原本即將平定的“四鎮之亂”再起戰火。
朱滔、王武俊加入叛軍陣營後,戰爭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朝廷和河北幾大藩鎮間的實力旗鼓相當,雙方都無法迅速擊敗對方。
此時,位於南方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卻響應叛軍號召發動叛亂,並迅速佔領汴州(今河南開封),切斷了朝廷與富饒的南方地區的供應路線。戰爭天平迅速倒向了叛軍陣營。
在叛軍強大的攻勢下,唐德宗先從長安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又從奉天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最後,迫於無奈的唐德宗提出了既往不咎和承認現狀的條件,給那些只想獲得朝廷承認的節度使一個選擇。多數參加叛亂的節度使最終目標並非為了推翻唐朝,於是便接受了朝廷提出的條件,並取得了崇高的封號。叛亂形勢這才大大得到緩解。
後來,入關赴援的神策軍將李晟率部平定叛亂,朱滔等人亦相繼表示歸順朝廷,藩鎮叛亂至此平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