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章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古淡高雅的韋應物形象反差甚大,所以乍看之下,會覺得詩中所寫“不類蘇州(韋應物)平生”。實際上,這正體現了韋應物作品的另一種價值,在古雅恬淡之外,也有勇於自我反省和堪稱“詩史”的一面。

韋應物人生的前二十年,置身於盛唐詩酒風流的頂端,親歷著盛唐的狂放與浪漫。從這首詩中,我們似乎看見一個飛揚跋扈、頤指氣使、嗜酒的無知少年。但是如果再讀下半段,便會生出幾分同情與憐憫,因為他的下半生也如遭遇中年危機的唐朝一般,進入了衰退期。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在於一生平庸,而在於前半生活到了人生的巔峰,後半生逐漸走向低谷,最後抑鬱而終。這樣的人生和韋應物挺像,他就是這樣一個悲情人物。但在他的作品中,卻總是唱著另一種曲調。

變化就來自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奔蜀,韋應物流落失職。沒了皇帝做靠山,韋氏家族又因為戰亂一蹶不振,韋應物面臨現實暴擊,幡然醒悟,覺得過去的自己太混賬,於是發奮立志,重新讀書,他清心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從唐肅宗時期開始,韋應物又入朝任職。

高臺造雲端,遐瞰週四垠。

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

河嶽出雲雨,土圭酌乾坤。

舟通南越貢,城背北邙原。

帝宅夾清洛,丹霞捧朝暾。

蔥蘢瑤臺榭,窈窕雙闕門。

十載構屯難,兵戈若雲屯。

膏腴滿榛蕪,比屋空毀垣。

聖主乃東眷,俾賢拯元元。

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

至損當受益,苦寒必生溫。

平明四城開,稍見市井喧。

坐感理亂跡,永懷經濟言。

吾生自不達,空鳥何翩翻。

天高水流遠,日晏城郭昏。

裴回訖旦夕,聊用寫憂煩。

韋應物這首《登高望洛城作》就是他在任洛陽丞之職時所作。曾經體驗過奢華生活的韋應物,大亂之後親眼目睹了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心中生出許多對民不聊生的惆悵。

韋應物做官的時間大部分實踐在地方,因此他很熟悉民生疾苦,瞭解社會弊端,他的詩真實的反映了現實生活,傳達出唐朝在由盛轉衰的過程中的深刻變化和下層人民苦難的聲音。

杜甫是盛唐時代的現實主義詩人,在唐代以“憫農自愧”為主題的詩歌中,杜甫是寫得最為深刻的詩人之一。韋應物的詩承襲了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傳統,創作了許多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權貴暴行的詩歌。

但是與同時代的大曆詩人憂怨相比,韋應物的心態更為積極。

“春秋方壯雄武才,彎弧叱浪連山開。愕然觀者千萬眾,舉麾齊呼一矢中。死蛟浮出不復靈,舳艫千里江水清。鼓鼙餘響數日在,天吳深入魚鱉驚。左有佽飛落霜翮,右有孤兒貫犀革。何為臨深親射蛟,示威以奪諸侯魄。威可畏,皇可尊。平田校獵書猶陳,此日從臣何不言。獨有威聲振千古,君不見後嗣尊為武。”

在這首《漢武帝雜歌三首》中,韋應物表達了對國勢衰敗的深刻思考,以及強烈的入世熱情和濟世精神。他以一種盛唐文士積極進取的心態進行創作,潛意識中藏著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表現出他欲復興唐王朝的人生理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