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章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春的明月,見證了陳子昂與友人的別離。

這一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

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陳子昂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捨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旋即,寫成組詩《春夜別友人二首》。

第一首詩寫陳子昂離開家鄉赴東都洛陽告別宴會上的場景,充滿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第二首詩,陳子昂向友人坦露心胸,傾吐其為國建功立業的宏願:

“紫塞白雲斷,青春明月初。

對此芳樽夜,離憂悵有餘。

清冷花露滿,滴瀝簷宇虛。

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陳子昂不曾料到,險惡的仕途,後來會要了他的命。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陳子昂出生於西蜀梓州射洪縣的一個富豪家庭,與他同齡的還有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賀知章。而同樣時代的兩個才子,最後卻有不同的命運。

陳子昂的家族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高祖陳方慶,崇尚民間的墨子學派,曾得墨子的《五行秘書》和《白虎七變法》,隱居於蜀中射洪武東山,潛心修煉隱身之術。

他的父親陳元敬,天資聰穎,二十二歲就考中了進士。但是他的抱負不在官場,而是熱衷於道教,以豪俠慷慨稱著,喜歡樂善好施。

有一年,鄉里遇到饑荒,陳元敬拿出自己家裡的價值數萬兩的糧食,接濟鄉民。

陳子昂在這樣的家庭文化下慢慢成長,墨家和道家的混雜思想在他心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般的書香門第,對後代的要求肯定是要從小多讀書,而陳子昂卻相反,十七八歲以前,不曾看過一本書,甚至不知道書為何物。

這個熊孩子,去學劍了。

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子昂從小就喜歡劍術,好任俠,他當時的理想是做一名瀟灑的俠客,行走江湖,打抱不平。

直到有一天,他因為練劍碰傷了人後,才意識到劍的危害,於是他決定棄武從文,關起門來,刻苦讀書。

十七八歲從零開始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相當的難。

要不怎麼說陳子昂是個天才!在短短兩年間,他博覽群書,深鑽經史,學涉百家,詩詞創作天賦也顯現出來。

最厲害的是,他不僅能寫詩,還能夠對原來的詩歌進行改革。他認為,目前流行的宮廷詩歌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他要推翻所謂的齊梁頹靡的詩風,推廣新的標準,也就是“風雅”之音。

陳子昂二十歲那一年,擅長研究天象的陳元敬對兒子陳子昂說,“我夜觀天象,預示將有大事發生,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咱們的國家正在經歷著一場變革,將有一代賢君出現,你要把握機會,好好的建立一番功業。”

調露元年(679年),陳子昂帶著父親的憧憬,離開了生活二十年的蜀中,北上長安,開始了他的新的人生。

而這時候,朝廷中確實也正在悄悄醞釀著一場變革。

由於唐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開始乘機參與國家大事,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公元674年,朝廷下詔尊唐高宗為天皇,武則天為天后,表面上兩人共同執政,而實際上,朝中的一切事情都由武則天決斷。

蜀道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