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章 客舍秋風今又起,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蜀中東歸的途中,岑參寫下了不少詩作。孤舟萬里,故土難歸,他經常懷念起故鄉。
《巴南舟中思陸渾別業》寫:“瀘水南州遠,巴山北客稀。嶺雲撩亂起,谿鷺等閒飛。鏡裡愁衰鬢,舟中換旅衣。夢魂知憶處,無夜不先歸。”
《巴南舟中夜市》雲:“渡口欲黃昏,歸人爭流喧。近鍾清野寺,遠火點江村。見雁思鄉信,聞猿積淚痕。孤舟萬里外,秋月不堪論。”
大曆三年(768),崔旰入朝後,以崔寬為留守,楊子琳作亂,舉兵突入成都。大曆二年四年(769),楊兵敗,退還瀘州,招聚亡命之徒數千人,沿江東下,聲言入朝,一路燒殺劫掠。
岑參到達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時,正好趕上叛軍作亂,無法繼續沿著水路東歸。目睹叛軍殘酷殺戮、河山無色的悲慘場面,岑參寫下了《阻戎瀘間群盜》: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間。
殺人無昏曉,屍積填江灣。
餓虎銜髑髏,飢烏啄心肝。
腥裛灘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風蕭蕭,鬼哭連楚山。
三江行人絕,萬里無徵船。
唯有白鳥飛,空見秋月圓。
罷官自南蜀,假道來茲川。
瞻望陽臺雲,惆悵不敢前。
帝鄉北近日,瀘口南連蠻。
何當遇長房,縮地到京關。
願得隨琴高,騎魚向雲煙。
明主每憂人,節使恆在邊。
兵革方禦寇,爾惡胡不悛。
吾竊悲爾徒,此生安得全。”
岑參被困於“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只能滿眼淚光地目睹著生靈塗炭的戰亂慘象,改道自陸路北上,混跡在難民中逃往成都。這個昔日馳騁邊塞沙場的英雄,能做的也就是用詩歌記錄下地獄般的人間災難。
落筆的時候,岑參泣不成聲淚水裡,既有讓他束手無策的殘酷現實,也有他無力改變現實的悲傷。
終於,他一路輾轉到了成都,客居在成都客舍。
這期間,岑參寫下《送綿州李司馬秩滿歸京因呈李兵部》,表達思歸長安之情:
“久客厭江月,罷官思早歸。眼看春光老,羞見梨花飛。劍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因君報兵部,愁淚日沾衣。”
岑參一路上顛沛流離,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病倒在成都客舍,東歸無望。此時,岑參內心,對國家內亂而傷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感到無比煩憂。
城中的風景名勝,往往能為詩人內心提供片刻的舒緩。
成都的張儀樓臨劍南西山和岷江而建,登樓俯瞰全城,成為岑參排解心中憂愁的最好方法。有兩首詩作可為代表。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常愛張儀樓,西山正相當。千峰帶積雪,百里臨城牆。煙氛掃晴空,草樹映朝光。車馬隘百井,里閈盤二江。亞相自登壇,時危安此方。威聲振蠻貊,惠化鍾華陽。旌節羅廣庭,戈鋌凜秋霜。階下貔虎士,幕中鵷鷺行。今我忽登臨,顧恩不望鄉。知己猶未報,鬢毛颯已蒼。時命難自知,功業豈暫忘。蟬鳴秋城夕,鳥去江天長。兵馬休戰爭,風塵尚蒼茫。誰當共攜手,賴有冬官郎。”
《張儀樓》:“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唐代詩歌作為一種文獻的證據,更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岑參《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中,“車馬隘百井,里閈盤二江”,堪稱重要的城市文獻。前句反映了城市車水馬龍的繁華和街道的“井”字佈局,體現了成都歷史城市的基本肌理;後句的“里閈”指城門,軌躅八達,里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展現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