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白雲猶似漢時秋,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樣的國勢,按理說正是有志之士發揮作用的時候。身為諫官的岑參與杜甫,替國家分憂解難,為皇帝查漏補缺、建言獻策,也是職責所在。但是,誰聽他們的呢?
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針對時局,岑參寫下《寄左省杜拾遺》詩給杜甫: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這首詩,採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作《奉答岑參補闕見贈》奉答曰: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可見,杜甫是看出了岑詩中的“潛臺詞”的。
他們不是無事可諫,而是朝堂上沒人願意再看見真實人間。
文辭才氣曾是岑參最驕傲的資本,如今只能用來歌功頌德,他深悔:“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
他心裡卻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或許本不該回來。
在隨老友寫完和詩的第二年,由於岑參“頻上封章,指述權佞”,經常仗義執言,在朝廷上公開指責佞臣權貴的不作為和貪贓枉法,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且他性情耿介,又不太注意說話方式,惹得皇帝不大高興,被貶為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
因為被貶,岑參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虢州任內,岑參的寫景詩意境上清新可人,體物更為細緻,寫景技巧已經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內容上,一些寫景詩透出岑參渴望隱逸山林和遁世逍遙的情緒,這實際上是一種吏隱思想——“仕”是主要情結,“隱”則是暫時的情緒。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試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
在這首《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中,岑參感慨,經過安史之亂,開元盛世景象已然一去不返。當時的盛世多麼生機勃勃!如今呢,國家如何才能走出困境?百姓該如何自保?
“錯料一生事,蹉跎今白頭。縱橫皆失計,妻子也堪羞。明主雖然棄,丹心亦未休。愁來無去處,只上郡西樓。”這首《題虢州西樓》,則更加悲觀了。
“關樹晚蒼蒼,長安近夕陽。迴風醒別酒,細雨溼行裝。習戰邊塵黑,防秋塞草黃。知君市駿馬,不是學燕王。”《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馬》五言律詩是送別之作,寫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題材:送同僚入京買馬。前兩聯寫景,巧妙把環境與送別自然聯絡起來,意境頗為別緻;頷聯轉寫此行意義,表明詩人心繫邊塞;尾聯點明“市馬”,並聯想到“燕昭市駿”,隱含無人賞拔之義。
岑參在這一階段所創作的寫景詩,已經褪去了邊塞寫景詩中的雄渾激昂之氣而與其早年的清麗風格對接,大多透過清麗山水抒寫清新恬靜的境界,同時也包含了岑參諸多的心酸和無奈。
如果說,岑參早年隱居嵩陽的寫景詩是感性山水的快意直抒,在虢州的寫景詩就是理性山水裡的苦悶訴求。
之後,岑參在陝州做過掌書記,又回長安任祠禮員外郎、考功員外郎、虞部郎中。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岑參被貶為嘉州刺史。郎官為京官,嘉州在邊遠蜀地,嘉州刺史為外官,這就虧大了。
岑參與少尹成賁一同自長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陝西漢中市),因成都政局紛亂滯留。
兩個月前,永泰元年十月,劍南西川兵馬使崔旰佔據成都,殺死節度使郭英乂,並自稱節度留後。邛州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