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章 客舍秋風今又起,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代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即依山傍水,依水而建,城內道路縱橫,民居相連,城中的建築密度比較大。
唐代成都城市建築營造的高水平還體現於人文居住,其時高檔住宅已體現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勝蹟不在遠,愛君池館幽。素懷巖中諾,宛得塵外遊。何必到清溪,忽來見滄洲。潛移岷山石,暗引巴江流。樹密晝先夜,竹深夏已秋。沙鳥上筆床,溪花彗簾鉤。夫子賤簪冕,注心向林丘。落日出公堂,垂綸乘釣舟。賦詩憶楚老,載酒隨江鷗。翛然一傲吏,獨在西津頭。”(《過王判官西津所居》)
在與好友楊炎聚談時,岑參寫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黃。逢君開口笑,何處有他鄉。”(《尋楊七郎中宅即事》)。
同僚離開成都進京,岑參藉此表達對國家和故鄉的雙重思念和感懷:
“顏子人嘆屈,宦遊今未遲。佇聞明主用,豈負青雲姿。江柳秋吐葉,山花寒滿枝。知君客愁處,月滿巴川時。”這首《送顏評事入京》雖寫顏評事仕途不濟,也從側面流露了壯志未酬的無限愁緒。
身體狀況不能出去走的時候,岑參在客舍寫下《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似乎是在向大家告別:
“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莫言聖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誰論,江上蟬鳴空滿耳。”
他眼望著天上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生命中那些發光的日子。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嘯中帶著沙礫的大風、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的大雪,還有美麗的優缽羅花。
後來,那些在戰場上衝殺的身影和震天的吶喊聲越來越遠,漸漸地,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孩子稚嫩的小臉,在笑嘻嘻地朝著他喊“祖父”。
“卓兒……”他想要拉住孩子,手卻無力地垂了下來。
他用盡力氣說出了兩個字:“回家”,然後緩緩閉上了眼睛。
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因病孤獨地卒於成都客舍,終年五十五歲。
身在長沙的杜甫後來得知這個訊息,十分悲痛。他在寄給高適的詩《追酬故高蜀州(適)人日見寄》的序文中說:“今海內忘形故人,獨漢王瑀與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意思是昔日故人中,尚在人間的已經沒有幾個了。
大曆五年(770)十一月,杜甫也在一個晚上撒手離開人間。
兩位詩歌巨擘,兩次在四川失之交臂,後來只靠鴻雁傳書,令人扼腕。
岑參的詩和他的人生互相成就。邊塞的雪山大漠,讓岑參唱出了盛唐的最強音,也把他推送上了生命的巔峰。
雖然岑參生命的大部歷程都處於逆境與失落的狀態,但他用胡天的大雪和邊塞的寒風磨礪身心,以天縱的才華樹立了盛唐邊塞詩最雄偉的姿勢,也對映出奮發進取的盛唐精神,鑄就了獨一無二的詩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