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蒼蒼月開園,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維早7年,比李白早15年。岑參在嵩陽、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兩地結廬而居。
五嶽之一的嵩山,那時候也叫嵩高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峰所在地,東峰太室在嵩陽,西峰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
(三)
嵩高奇峰峻嶺,古木流泉。年輕的岑參在這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潛心攻讀,嘯傲山林,不僅在學問上打下了廣博的基礎,而且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他早期的作品淡遠多於沉雄,出塞以後沉雄悲壯中亦不乏淡遠。
在太室、少室隱居的日子裡,岑參陰雨天便在家看書撰文,天氣好的時候就出門遊玩。
他在少室山中尋訪張山人。“中峰鍊金客,昨日遊人間。葉縣鳧共去,葛陂龍暫還。春雲湊深水,秋雨懸空山。寂寂清溪上,空餘丹灶閒。”這首《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入都》就記錄了這件事。
岑參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自此形成。隱居之後,在他“寂寞清溪上,空餘丹灶間”、“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等山水詩句中,造境奇異的詩風也依然濃厚。
在嵩山隱居,岑參也常常懷念王屋的隱居生活,懷念在那裡交往的隱居之士。
王屋隱居的一天,岑參在王屋山東邊的溪流畔留宿,情有所感,寫下了《宿東溪懷王屋李隱者》:
“山店不鑿井,百家同一泉。晚來南村黑,雨色和人煙。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隱者不可見,天壇飛鳥邊。”
這首詩寫得十分平易,表現出岑參善於寫實的特點。
一個深秋雨後的月缺之夜,岑參宿東溪。從院子裡望出去,山中的客店不單獨鑿井,與周圍的百家共用一泉,多麼和諧的田園!天晚了,南邊的村子一片漆黑,雨氣和著嫋嫋人煙,霜後的菜畦裡秋菜已經出土,沙雁在河田邊鳴叫。天壇山高聳如雲,在山下,他看不見曾拜訪過的李隱士,他彷彿同飛鳥一起翱翔在雲霧中。
自從來到嵩陽,一晃五年過去了,在這五年裡,岑參的家庭發生了很大變故,母親去世了,兄弟幾個也各奔前程,只有岑參依然沒有離開嵩陽。
嵩陽山居對著嵩山,推門即見一片綠色。隱居的後期,岑參終日沉溺於退隱林泉的樂趣之中,談論的只是打魚砍柴之類的內容,久與書籍疏遠,只是為了使心裡清靜而已,但見空谷落日,但聞暮村蟬聲。
岑參曾聽過道士宣講清靜無為的道理,隱居時常常靠著小几,靜看風吹落葉,想著葉落歸根的深意。此時,他特別感到寂寞,希望有人與自己一道隱居。
這裡用了一個蔣詡的典故:蔣詡辭官歸隱,在房前竹下開三徑,同故人求仲、羊仲往來。尚平,指尚長,字子平,東漢隱士,這裡以之指友人。此意,指隱居生活的閒適。
此詩結尾一句頗有韻味:獨自佇立,遙望白雲遠去,蒼蒼月色,已把園林照亮……
當然,他也不是隻住在嵩陽、潁陽,還到緱山住過一段時間,寫下了《緱山西峰草堂作》:
“結廬對中嶽,青翠常在門。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頃來闕章句,但欲閒心魂。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曩聞道士語,偶見清淨源。隱几閱吹葉,乘秋眺歸根。獨遊念求仲,開徑招王孫。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野靄晴拂枕,客帆遙入軒。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佇立雲去盡,蒼蒼月開園。”
此詩描寫了閒居草堂時的所見所聞,景中有情。緱山,即緱氏山,在嵩山之西,今河南省偃師市南緱氏鎮東南。傳說這裡是周靈王太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