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駱賓王的千古之謎,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

隨後,李敬業命駱賓王撰寫《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傳佈檄文到各州縣,號召天下,十來日便聚集士兵十餘萬人。楚州司馬李崇福率領屬下三縣響應。

武則天得知後,追削李敬業祖父和父親的官職封爵,掘墓砍棺,剝奪賜姓,恢復其本姓徐氏。然後,派遣梁郡公李孝逸、魏元忠統兵征討。

魏思溫建議李敬業:“您以恢復皇帝的權力為口號,應當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前進,直向東都洛陽,那麼天下人知道您以救援天子為志向,四面八方都會響應。”

薛仲璋卻說:“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不如先奪取常、潤二州,作為奠定霸業的基礎,然後再向北以圖奪取中原,進可以取勝,退有歸宿,這是最好的策略。”

魏思溫不同意,說:“崤山以東豪傑因武氏專制,憤怒惋惜,心中不平,聽說您起事,都自動蒸麥飯為乾糧,舉起鋤頭為武器,以等待南軍的到來。不乘這種形勢建立大功,反而退縮,自求建造巢穴,遠近的人聽到了,哪有不人心離散的!”

李敬業沒有接受魏思溫的主張,聽從了薛仲璋的主意,派唐之奇守江都,自己領兵渡過長江,攻陷潤州。

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還政於皇帝。

但李敬業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逼京洛。他還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地,然後再經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她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後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

李敬業雖然奮力迎戰,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後歷時僅三個月。李敬業兵敗,被部將王那相所殺。揚、潤、楚三州隨後平定。

(四)

在跟隨李敬業舉兵討武的短暫過程中,駱賓王結局無人知曉,留下千古謎團。

歸納起來,主要有被殺、逃亡和投水自盡等幾種說法。

據說王那相帶著25顆人頭向武則天投降,其中是否有駱賓王?

駱賓王是這次反亂的要犯,又是討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當時沒有被殺,王那相為了邀功會謊稱要犯悉數被殺,包括駱賓王。所以,第一種說法並不一定可信。

郄雲卿在武則天死後,受朝廷委派蒐集駱賓王詩文,並結集作序。他的生活年代只比駱賓王稍晚一二十年,他在蒐集駱賓王詩文的過程中,走訪了眾多與駱有關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逃亡”,可能有一定根據。

《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也是和駱賓王基本同時的人,他稱駱賓王“投江水而死”。王那相率眾譁變,一時船上大亂,駱賓王乘機跳水,有人親眼目睹。訊息傳出後,張鷟也就跟著認為他投水而死。事實上跳水後未必是死,當時的時間是晚上,船又緊靠山邊,懂水性或許能夠逃脫。駱賓王是南方人,懂水性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駱賓王兵敗逃亡的說法,似乎是可信的。

李敬業兵敗若干年後,著名詩人宋之問被貶職江南。

一天,宋之問夜遊靈隱寺。只見到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他詩興大發,做詩云:“鷹嶺鬱岹嶢,龍宮鎖寂寥。”反覆吟誦十幾次,後聯詩就是續不上來。

“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突然,一個老者的聲音傳出,續上了下聯詩。

宋之問循聲找去,在一禪室內有一老僧,在禪床打坐。原來,老僧聽見宋之問行吟甚苦,幫他出了兩句。

宋之問一聽大喜,於是把全詩綴成,拜謝老僧。

回到客房,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