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駱賓王的千古之謎,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駱賓王還沒等到事業的突破口,大唐就迎來了大變故,打亂了他的計劃。
弘道元年(683年),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唐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聖,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不久即廢李顯,立豫王李旦為帝,武則天開始掌握全部權力。
這年春天駱賓王進京述職,耳聞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的種種惡行,以及武氏勢力的橫行無忌,心中頗感憤憤。他帶著一腔鬱郁之氣離京南下,沒有再回臨海,棄官遊廣陵(今揚州)。
光宅元年(684年),面對武太后廢除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臨朝稱制的局面,被降職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領頭起兵於揚州。
正在揚州交遊的駱賓王,也加入其中。駱賓一直王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時刻都想著如何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李敬業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
(二)
揚州城中,駱賓王端坐於大帳之內。此時,他正為寫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醞釀感情。
受命寫這篇檄文的時候,駱賓王已經明白,他的命運將會因此走向兩個極端:如果舉事成功,不僅匡復了李氏江山,他自己也將實現封官拜爵、指點江山的理想;事敗,必然會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展開宣紙,天堂與地獄同在,駱賓王心情是興奮與恐懼的混合體,提筆的手有些顫抖。
他時不時抬頭向身旁披堅執銳的李敬業投去感恩的一瞥,因為正是他給了這個機會。
他未曾留意,李敬業也在反覆地打量著他和他的面前的這張紙。
李敬業早聽說駱賓王是文章聖手,但他不知道文弱的駱賓王能把討伐檄文寫成什麼樣,心裡也沒底。
興奮和恐懼,往往更能激發詩人的文思,駱賓王把心中這些年來的鬱結之氣,化為筆端的一股劍氣。在紙上,他彷彿看見千軍萬馬揮斥八極,一舉匡復李氏皇朝。
檄文一氣呵成,李敬業迫不及待地拿過來看。
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時候,李敬業更加確信,他找駱賓王寫檄文是對的。這篇文章將會為他的造反營造聲勢,打出一張漂亮的政治牌。
(三)
李敬業(636—684年),本名徐敬業,祖上因有大功,被賜李姓。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人,司空李積的孫子,梓州刺史李震的兒子。李敬業善於騎射,頗有才智。總章二年(669年),李敬業承襲英國公,授太僕少卿,出任眉州刺史。
嗣聖元年,李敬業和他弟弟令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李敬業被降職為柳州司馬,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職為栝蒼令,杜求仁被降職為黟縣令尉。曾任御史的魏思溫,此時再次被罷黜。
他們聚會於揚州,李敬業自稱大將軍、揚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國、支援唐中宗李顯復位為名起事。
魏思溫讓監察御史薛仲璋出使江都,然後讓雍州人韋超到薛仲璋處報告說“揚州長史陳敬之陰謀造反”,薛仲璋逮捕陳敬之入獄。
數日後,李敬業乘驛車到達,稱自己是揚州司馬前來赴任,“奉太后密旨,因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要發兵討伐”。然後,開府庫,命揚州士曹參軍李宗臣到鑄錢工場,召囚徒、工匠等為兵,發給他們盔甲。李敬業將陳敬之在監獄斬首;錄事參軍孫處行抗拒,也被斬首示眾,揚州官吏再沒有敢反抗的。
李敬業擁有了揚州的兵馬,使用李顯的年號嗣聖元年。然後,設定三個府署:第一個稱為匡復府,第二個叫英公府,第三個叫揚州大都督府。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