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8章 工商稅變法-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美的修飾,以其高價值密度和穩定性,被民間商人承認流通幾乎是必然的。
只不過這種事兒得慢慢發掘,數年之內能推開來就不錯了,後續還需要很多工作。
鹽引價格定好了之後,就是鐵引,鐵的稅率低一點,每斤生熟鐵抽生產稅十個錢,炒鋼灌鋼等鋼材抽生產稅十五錢。
漢朝靈帝時期全國一年的鋼鐵產量不過一千餘噸。劉備入川后跟李素攀科技種田,四年前北伐的時候,做到了益州一地鋼鐵產量就五百噸以上。
如今又四年過去了,按照去年的工部統計,益州鋼鐵產量接近了八百噸,關中也增長迅速,從二百噸暴漲翻倍,達到了四百多。因為朝廷遷都至此後數年,劉備在京城大肆擴建將作監的相關工坊。
其餘涼州交州鋼鐵業忽略不計,荊州揚州征服未久,基本上跟未改造前一樣,也就荊南產量稍高。全部加起來,劉備治下六州目前年鋼鐵產量在1500~1700噸之間。
對面的袁紹加曹操,總共也就700噸,才劉備的四成。
一年超過一千五百噸,按照一噸四千漢斤粗略折算,一年也就給朝廷增加七八千萬錢稅收,算絕對值其實並不多。
相比之下,前面的賣鹽引操作,好歹一年整個劉備佔領區估計能賣出四五百萬石,平均一石抽四五百錢的稅,可不得值二十多個億,幾乎是鐵稅的三十倍了。
(注:古人體力勞動強,鹽質量差,所以吃鹽多。兩漢標準情況下,壯丁日食鹽摺合現代20多克,按當時度量是“一合”,即百分之一斗)
如今修運河打大決戰,哪一年不是至少幾十億的花,所以光賣鐵的稅,其實回不了多少本,關鍵還是產業規模太小。
李素這麼定,只是指望未來民間能因為放開花錢買承包權,自發擴大鋼鐵業的投資——
畢竟初中歷史課本上都寫過,宋朝把鐵的專營改成賣承包權後,鋼鐵產量從唐的1600噸每年漲到了3500噸每年。可見民間逐利之心是可以被進一步激發出來的。
如今因為鐵少,民間連鐵鍋都沒全面普及,未來產業要是能膨脹數倍,民營用鐵也跟上,讓全國鐵稅增加到一年幾億錢甚至十億錢,那才比較有看頭。
說到底,還是要指望天下太平之後,多多發展手工業創造新財富。
……
鹽鐵專賣權的定價承包,為朝廷一年增加了二十多億的穩定財稅收入——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是新增,因為之前朝廷直營的時候,營業性收入也是不低的,只不過那些錢不算稅算利潤。
只不過官督民營之後經營效率有所提升,短期內瞬間增加的額外淨收入,也就幾個億。未來要指望長線產業發展、工商繁榮。
鹽鐵這兩個口子一開後,李素想增加官榷特許經營權的範圍,阻力也就沒那麼大了,而且大家都接受了“專賣權可以直接賣錢算預繳稅”這種操作。
也接受了“繳稅環節與生產環節而非販賣流通環節掛鉤”,這樣更利於工業產出的集中管理。
以後凡是要生產特許經營的東西,一定要在開生產作坊、工場的時候就辦執照,按生產裝置規模釐清應納稅額——也就是類似於明朝收工業稅時,按照江南織機工場裡的機數核定稅額。
不管你每年生產多少棉布絲綢,只看你有一臺機器就交多少稅。如果生產機器後不報備,那就查稅罰款。
這也是在沒有實際產量核定技術的年代,官府大致粗放徵工商稅的最便利辦法了。哪怕在後世人眼裡還是太粗放、容易在滯銷滯產年份盤剝到工場主,但在漢末至少已經遠超前於時代了,實在也沒更好的辦法可選。
下午的討論議程中,劉巴在眾同僚的激烈爭論中,公佈了擬加入專榷收稅的物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