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8章 工商稅變法-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以民部的孫乾為首。

雖然這種認知有點反常識,畢竟古人認為商業流通環節是不創造物質財富的,而且應該絕對鼓勵節儉不鼓勵消費,所以總覺得這裡面有點不對勁……

這種想法,跟後世司馬光最初反對王安石商稅改革、國家把專賣權定價賣給商人時,是差不多的。

司馬光反駁王安石的理由就是:“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那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維。

覺得天下物質財富就那麼多,朝廷要多用只能是從百姓手裡搶,不能靠“發展生產力創造新財富、把蛋糕做大”。

司馬光的想法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後的人看來,當然是很可笑的,但漢末比宋朝還遠古落後,比司馬光還想不通的迂腐古板之徒可謂大有人在。

只不過李司空位高權重,劉尚書所言也貌似井井有條,一時不知道怎麼反駁。

李素的變法內容,也確實比後世的王安石更加高明。加上外敵威脅導致的變法壓力,他們不理解也只能選擇先接受、再慢慢理解。

……

劉備賜宴結束後,有司官員稍作休息,就加班繼續午後的商討。

因為參與的朝臣人數變少,場面也沒那麼嚴謹了,劉備非常大度地給參與御前討論的群臣都賜了坐席,可以坐下來慢慢商量,之前站了一上午也辛苦了。

午後的議題從“官榷專賣權的轉讓”聊起,也就是把原本鹽鐵官營,改成宋朝那種“民間商人可以花錢買抄引,算作提前繳納了足額鹽稅,從而承包鹽業份額”制度。

這種操作,跟漢武帝以來的專賣具體操作肯定是有區別的,但道理大家都還覺得容易接受。

畢竟三百年下來,“直營國企”的效率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是每個時期都有王連那樣又有能力又清廉的鹽鐵校尉、或者是張裔那樣管理和技術都懂一點的將作監官員,能把鹽鐵政務搞好。

就算有王連、張裔這樣的人才,如果能讓他們騰出手來只做監督巡查工作,而把具體經營交給商人,也是一件好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嘛。

一番討論後,朝廷決定以後井鹽等高質量鹽,按照在生產環節、每石產量預徵收六百錢鹽稅。低質量的海鹽和部分池鹽,按每石產量四百錢預收。

商人交了錢,就給他們相應分量鹽的抄引,也就是完稅憑證、允許販賣相應分量的鹽。

抄引面額從十石起承包,面額六千錢。

官方會在將作監另設內監將來專門負責印刷各種面額和圖案內容的抄引。

鹽引初步決定印四級面額,從十石六千錢到五十石、一百石、五百石。五百石的井鹽引價值三十萬錢,或者說值兩錠十五兩一錠的標準馬蹄金、或者三百兩銀。

說句題外話,漢朝之前當然沒有官方規定的錢銀匯兌額度,主要是一直銀子不夠。

但近年來李素也建議劉備理論上把這個口子開了。他覺得未來還是有可能從周邊國家產地引入產銀的,何況官府也不用承諾承兌,給個官方指導價也沒什麼問題。

民間實際的價格肯定會隨著稀缺和供需關係的改變而波動,就好比後世你官府定了二手房指導價,人家賣房也不接受你的指導,兩碼事。

定了標準鹽引的官方售價之後,李素其實還埋了一個念頭,不過眼下並沒有和任何人說——他沒打算讓劉備發行紙幣,因為漢朝人缺乏金融觀念,一旦紙幣這個工具被濫用,超發引發通貨膨脹幾乎是必然的。所以這種太超前的惡政一定要卡住。

但是,既然鹽引有了官方賣價之後,李素也可以期待未來民間商人直接把鹽引當錢流通。畢竟只要防偽做得好,大額鹽引按面值有各級朝廷有司的公章、印刷方面也多加點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