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給蠻夷帶來文明,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這個時代本身也還沒那麼多講究,連航海階層拜的媽祖都沒出現呢。

李素前三天高強度高興致看海,第四天開始就吃吃睡睡看膩了。他的妾侍婢女們見世面更少,也只看了五天。

第六天開始,海上的風浪也越來越大,李素帶的女眷好多都嚇得不輕。李素也有點暈船,但他知道這已經是這個時代能享受的最好條件了,也沒什麼可責怪的。

船隊中其他大福船,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丈長,也就是接近四十米,三四丈寬,排水量七八百噸,跟內河用的最大號五牙戰艦差不多重。

今年這批新船,因為用了鋼鐵鍛造的龍骨,才把船體長度成功加到二十丈以上,噸位普遍超過了一千噸。

李素本人坐的這條,長有二十四丈,寬五丈,吃水一丈三尺,排水量有一千三四百噸。

從分量上算,這已經跟後世1580年代西班牙人首次開拓墨西哥到菲律賓的跨太平洋商路時、所用的“西班牙大帆船”噸位相當了。

也就是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兩代遇到的那些從墨西哥阿卡普爾科運美洲白銀到馬尼拉的船,嚴格來說算是大型蓋倫船的一個改版。

不過李素的坐船船型和其他一些設計上還不如西班牙大帆船那麼科學可靠,還需要積累磨合改進。

捱了整整三天風浪後,膽小的甄宓忍不住瑟縮在船長室的床上都不敢起來,偶爾透過舷窗觀測情況,還追問丈夫:

“夫君,為何這些新船看起來航行還不如甘將軍原本帶的福船迅捷平穩?這都顛簸了這麼多天了,妾看其他福船有好幾次都收帆等待咱的座艦。看來這大洋之上,船也不是越大越穩。”

李素顯然已經跟下面的人提過這些疑問,心中有數了,自然能安慰妻妾:“這些你們不懂,待著就好了。新船是為遠航而造的,到了順風順水的遠海,自然更加穩定。

但近海洋流風向忽變,確實不如完全用竹篾硬帆的福船靈活搶風。再忍幾天就好了,雖然有些顛簸,沒有別的大礙的。”

顛簸也不全是壞事嘛!至少一些原本需要耗費不少體力的有氧運動,現在靠船的慣性代償就行了,顛簸久了還能預防腎結石。

又扛了幾天之後,隨著船隊駛出流虯列島海域,突破第一島鏈,海況果然完全不一樣了。

東亞大陸的近海,風浪是出了名的變,突破第一島鏈後,洋流和海風受到的影響因素就少了很多,只用考慮海陸大氣交換、寒溫環流、地轉偏向力等幾個很規律的條件。

在太平洋上,最靠近赤道的是無風帶,也沒有洋流。

北赤道南赤道那些低緯度地區,則是風向和洋流從自西向東、從墨西哥流向菲律賓——歷史上西班牙人那條穿太平洋航線,就是沿著北赤道暖流和東風一路漂過來的,全程都不用怎麼操帆。

可惜李素現在是從東往西逆向航行,所以沒法利用低緯度東風和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從東往西的洋流和季風,只有沿著曰本沿海往東北方、一直往千葉群島、勘察加、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那一路過去的“曰本暖流”,又叫“黑潮”。

在抵達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之前,黑潮的流向以及黑潮區的風向,都是非常平穩地東南風。不過抵達阿留申群島之後,北風會漸漸變強,幾乎沒有東西向的風力,要繼續去美洲也只能利用九十度側風。

另外快到冬天的時候,西伯利亞寒潮會更強一些,南下的千葉寒流的威力,也會蓋過北上的曰本暖流。

不過現在才五月天,完全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只能說將來大漢的探險船隊如果真打算走阿留申群島的順風去北美,得確保在寒冬之前就駛過阿留申群島航線的最北端。這樣等北風一起,可以繼續把船隊往東南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