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沒有不難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甚至其中要用到的很多物理學常量,李素也不知道具體數值,得諸葛亮親自做一系列的對比實驗,把這些物理學常量給自行推匯出來。

據說後來燈塔造完,諸葛亮又多了個歷史頭銜: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一系列阻尼運動係數給測出來的科學家。

這就不是李素管得著的了。

203年冬天最後兩個月,李素就這樣在會稽郡各地之間的考察奔走中度過了。

燈塔和港口選址的事情搞定之後,造船廠的選址也得另外核計一下。

考慮到船廠沒必要非跟港口放在一起,而且船廠要考慮到木料的轉運,放在海島上的話還要把大批木材用大船轉運上島。

所以,最後燈塔被選在洋山、港口被選在甬東主島(舟山)和岱山,船廠被選在句章縣北郊、甬江入海口附近。

這樣選址的海港,已經可以確保足夠深水,但離陸地又儘量近一些,港口城市所需的生活物資運輸補給路線,也能縮短數倍里程。

畢竟洋山距離婁縣至少一百二十多里,但甬東主島距離句章縣卻只有不到五十里,按海峽最窄的位置算更是隻有十幾裡。

這座長江口外群島上的港口,服務的雖然是長江的航運,其港務維持所需的生活物資,卻不是靠長江口的城市提供的,要靠錢塘江南岸的地區提供。

而船廠直接選址在句章,顯然是為了可以直接把會稽山和天台山上採伐的木料,直接沿著甬江順流放排、直接運到船廠。

……

把長期的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做完後,李素趁著年前最後這點時間,還得順便過問一下他交給麾下幕僚們去辦的移民事宜。

畢竟很多內政工作都是平行推進的,他這兒忙活的同時,手下人也不敢怠慢。

自從九月份秋糧入庫、稅務工作都結束之後,百姓進入冬季閒暇,青州兗州那邊就已經同步開始組織移民動身南下了。

陛下許可、丞相交辦的事情,誰敢拖延。而且李素前期的動員工作做得也挺不錯,把佈局的種種考慮都跟當地官員說清楚了,

大家都統一了思想,知道盡快移民對所涉及百姓的好處,也對百姓做了充分的宣傳:

首先,北方人要移民南下,肯定儘量挑選冬天。這個時間視窗很寶貴,要是拖拖拉拉耽誤了,那就是在害自己。

因為即使吳越之地屬於漢人宜居的地區,但以漢朝的醫療衛生條件和人口免疫適應力,齊魯之地的貧民往南遷移超過一千里,到吳越,多多少少會出現水土不服、發生一些疾病。

冬天南下,好處是不耽誤農活,不影響生產,同時又利用北方人怕熱,到了南方後冬天還比較冷,就可以多個氣候適應的緩衝期。

要是換做夏天初次抵達南方的話,說不定炎熱導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

當然冬天移民也有一個難處,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成都帶走,尤其今年青州兗州還處在免稅期內,所有的糧食收穫理論上都是屬於百姓自己的。

當地百姓之前被高壓困苦了幾年,好不容易第一年過得豐裕一點,要移民肯定什麼瓶瓶罐罐都捨不得丟,給官府的運輸壓力極大。

畢竟劉備的朝廷還是比較仁慈的,組織移民肯定要準備船隻運力,到了地方還要給生產資料資助恢復生產,運輸損耗一大,就很不划算。

好在這事兒的處理過程中,李素那些幕僚們腦子還算靈活,中間又跟諸葛亮一起會商了一下,想出一個辦法,利用這些年朝廷積攢下的財政信用和威信,讓當地官府在移民當中宣傳併發行一種蓋著丞相府印信的“糧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發的抄引債券也比較像,但質地就差一些,畢竟要控制印刷成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