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沒有不難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材,不太過分了麼?
對於這個問題,李素指望的是將來能夠把周瑜發現的菲律賓主島呂宋島的銅礦開發出來,讓大漢緩解錢荒,銅也可以富裕一些,到時候拿一兩億鑄個鐘算什麼。
而且鍾未必要跟燈塔一起修,可以先留出空間,未來再用逐級起重機抬升上去,時間放寬,絕對不會用民過重。
至於鑄造的技術,李素覺得還是可以做到的——歷史上明朝鑄造的永樂大鐘,大約七八十噸,算是華夏古代技術鑄的最大的銅器了。
而後世俄國人1700年代造的沙皇鐘王,重210多噸,那也是工業歌命開始前至少半個多世紀的事兒,說到底用的還是傳統文藝復興科技。李素稍微開點掛,造個比沙俄鐘王還重點兒的,再搶一個世界紀錄,而且是永久的,應該問題不大。
造一個工程,搶兩次奇觀,多划算!
這些細節解決後,最後就只剩一個周瑜親自提出的質疑:
東海的長江入海口周邊,雖然沒有地震,所以高層塔臺不容易被震壞,但颱風卻不少。塔樓太高本來就容易不穩,全靠造成實心的,才能抵抗颱風。
如果在篝火層下面造大鐘,大鐘是懸掛的,颱風天很容易被吹得晃起來,到時候豈不是導致塔樓更容易不穩倒塌?
周瑜之所以會這麼提,顯然是因為他對東海的颱風太瞭解了,五年半前他跟李素決戰時,還想過利用夏秋季節的颱風來對付李素那些重心偏高不穩的巨大戰船,只是最後周瑜功虧一簣了。
但說周瑜是最善於利用風力的水軍將領,這點絕對是不含糊的。既然已經真心投降了大漢,術業專攻之下,他不得不提醒丞相。
這個問題,還真的一度問住了諸葛亮,因為他對臺風的瞭解,確實不如出身江淮的周瑜,這有點觸及諸葛亮的盲區了。
然而,東邊不亮西邊亮,連諸葛亮都陷入迷茫的時候,李素這個物理計算能力已經不如徒弟的文科生,卻靈光一閃,意識到周瑜提出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問題,反而還能反證“在塔樓高處懸掛重物”的合理性。
誰讓李素後世的基本見識還是很豐富的呢。他穿越前,可是多次去過滬市的,也就見過陸家嘴的滬市中心大廈,包括那一整群號稱“開瓶器、打蛋器、注射器”的摩天大樓三件套。
後世滬市的超高層建築,基本不用擔心地震,因為那兒不是地震帶上,但防颱風設計卻必須很嚴謹,除了外表設計降低風阻之外,一個統一的操作就是在高層懸掛阻尼器。
李素穿越前也進去參觀過,滬市中心大廈的阻尼器號稱一千噸重呢,也是懸掛式的。原理不就是
“當樓被吹搖晃的時候,阻尼器的搖晃會延遲於樓本體晃的速度,導致樓已經晃到最東邊、轉而向西的時候,阻尼器依然被慣性作用還在往東晃,從而抵消掉樓梯整體往西的受力”。
現在,諸葛亮掛個兩百噸的銅鐘在塔樓的頂部倒數第三層,只要設計得好,不也能起到阻尼器的作用麼?真遇到颱風,大鐘晃動的速度滯後於樓體,出現方向上的對沖抵消,燈塔就不容易斜了。
當然,這裡面需要很多精密的計算,尤其是要算好各部分諧振頻率、最完美的狀態就是做到“鍾和塔的搖晃剛好滯後半個週期,受力盡量充分抵消”。
而且,真要確保這一點,就要防止鍾本身被颱風直接吹到。所以鐘樓那一層四面還要裝可拆卸的圍擋,確保颱風天時把鍾包起來,或者乾脆圍牆把鍾儘量圍住、做好擴音設計,只留儘量小的孔把鐘聲擴音傳出去。
這裡面的阻尼計算、聲學設計……要算的物理就多了去了。
李素只能是把存在這一系列的概念和思考方向,跟諸葛亮說一下,具體怎麼算,只能讓諸葛亮自己去算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