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沒有不難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票的獲取方式是這樣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只攜帶個把月左右的口糧,作為路上的行糧,剩下的糧食全部繳納給青州、兗州當地固定的幾處負責軍需的官倉,
由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負責徵收,這筆糧食將來專款專用,用於從青州和徐州東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孫度的戰爭開支。
而百姓拿了糧票之後,丞相府出面擔保承諾,只要到了揚州,當地官府會以一比一點五的優惠倍數,直接用當地的稻穀承兌移民手上的糧票。多出來賺到的糧食,就當是官府對移民第一年的額外補貼支援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糧票”跟“鈔票”、“債券”還是有區別的,它更像是一種“匯票”、“異地存取的存摺”,無非是靠官府擔保,讓人可以異地存取糧食。
至於給的利息比較高,一方面是補貼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匯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為了鼓勵大家參與,總要多給點甜頭。
而且考慮到千里運糧的損耗,額外運力的開支,直接到了南方後取糧,官府的實際支出並沒有增加。
揚州畢竟已經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兗州才和平了兩年,南方稻作區還有雙季稻的加持,所以揚州糧食儲量本來就充裕,糧價還低,這麼操作官府也沒虧,只是百姓白賺了。
可惜,實際上因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過九成,很多人不識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麼新玩意兒都不信。
哪怕李素開出了這麼優惠的條件,至少還是有一小半百姓堅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糧食背上,根本不信任官府的糧食匯票——畢竟哪怕到20世紀,還有農村老人連錢存銀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裡呢,這是沒辦法的。
對此李素也沒有讓地方官強制執行,就當是多花點成本建立信用了。只有第一批人到了揚州,看到那些願意信官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糧食,實實在在得了好處,他們才會後悔。這樣言傳身教口口相傳,百姓才會越發相信各種惠民的信用憑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