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5章 旱地行舟的後勤奇蹟,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遇到數倍的郭汜輕騎兵劫糧縱火,也能成功守住。所以把車子造得堅固加厚、廂板也加高。

但我在此數月,跟伯起切磋,也注意到了一些問題,西涼騎兵比幽州騎兵更加馬匹高大、也更愛以長槍衝刺,不比幽州輕騎喜歡跟子龍、公孫瓚那樣迂迴騎射。郭汜的戰法,更近似於不畏損失頂著幾波箭雨,然後衝到近前衝刺砍殺。這些車廂再堅固,擋擋騎射的流矢還好,別的沒什麼大用。”

李素靜靜等關羽發表完意見,這才笑著說:“雲長,你也有誤判的時候。你以為我這車如此高、重,只是為了防禦騎射箭雨、戰時才有用?其實哪怕沒有遇敵,純粹就為了運輸,這車也比你說的輕車划算得多——我且問你,現在一頭牛牽引的輕車能拉多少石?兩頭牛的呢?”

關羽捻鬚算了兩三秒,就憑經驗回答:“一牛輕車拉十五石到二十石,兩牛車至少是四十石。”

李素得意揭開謎底:“我這車別看重,四牛拉車,也能載重一百石!日行六十里!如果改成六馬拉車,載重不變,能日行八十里!我剛到沓中的時候就做過實驗了。”

之所以這種車如此笨重,依然能運載那麼多貨物(大約一萬五到一萬七漢斤,摺合四噸),單位牲畜拉貨量提升兩三成,顯然是因為四輪車比兩輪車節約一點畜力,車子本身就能停穩,不用對牛馬的肩背形成負重壓力,牛馬只要向前用力就行了。

這沒什麼好多講的,李素直接上實驗,讓車子拉了一萬七千漢斤的貨,用四頭牛拖著跑,關羽看到了實打實的效果,稍微一琢磨,對四輪的省力效果心中也大致有了概念。

四輪的劣勢只是轉向不好,李素也沒給這車弄轉向機構,所以益州那種山區州肯定是沒法用的,但西涼是一馬平川的大戈壁,本來就一個方向走幾百裡不用怎麼轉向,這個劣勢也無所謂。

關羽緩了一會兒,誠懇的說:“四輪確實省力,不過你還沒說為什麼要裝前廂板妨礙裝卸貨呢。木板再薄一點,更節約畜力和運能。咱要精益求精,不能比兩輪車好兩三成就滿足了。”

李素得意一笑,也不解釋,先用摺扇指揮徐庶:“元直,讓士卒們把車推到水池裡。”

李素在臨洮城裡的這處校場上,還真有一個水池,剛才關羽來的時候路過,看到就覺得微微奇怪,但也沒多想,以為李素是蓄水飲馬的。

但此刻,當他看到徐庶直接把車子“譁”地沿著斜坡緩緩推下水,車子上本來是滿載試驗狀態,裝了一萬多漢斤貨呢,入水之後居然晃盪了以下輕鬆浮住了,滿載狀態下車廂板側面還高出水面大半尺呢。

毫無疑問,李素敢裝一萬七千漢斤的貨,而且全車自重兩千多斤,那他肯定要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給車子留兩萬多漢斤的儲備浮力。

車子長六米寬一米三高大約一米,可不得有七到八立方米的理論排水量麼,而兩萬漢斤才五噸,還有兩三噸浮力餘量呢。

木板那麼厚,除了打仗時遮蔽弩箭,也是怕運貨途中過河,底板抗壓不夠漏水滲水。

車正前方寧可犧牲裝卸貨的方便性,也非得擋起來,也是為了圍起足夠的浮力空間。

車頭車尾的底板要往上翹,也是為了降低水陸兩用時排水的阻力。

事實上,美國西部片裡的重型船型大篷車,也是有這個優點的,可以輕易穿過水網。歷史上這車在1820年代就很流行了。而美國的修運河狂潮是在1820年代後期,到整個1830年代、1840年代早期發生的,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後,美國才把五大湖區與東海岸十三州徹底用運河網連成一片。

這種重型防水大篷車,就是在運河網還未修成之前,大展身手,因為它可以水陸兩用,可以在兩條河之間陸運走一段,從匹茨堡翻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後,從東海岸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