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5章 旱地行舟的後勤奇蹟,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網切換到五大湖水網繼續前進,還省掉了兩次“卸船裝車”、“卸車裝船”的麻煩,還免得一路上準備兩條船、一輛車,三倍的交通工具分段運輸,只要一件交通工具就一站式到底了,從紐約到芝加哥不換乘。

後來運河徹底修好,紐約能直接運河到芝加哥,這種船型大篷車才在中部地區被運河船徹底淘汰,但隨即又在西進開發中被牛仔們採用,繼續大顯身手。本來1840年代末開始,美國人還試圖用這招繼續開發更西部的土地,但隨著鐵路技術漸漸成熟,挖運河公司紛紛上岸轉型投資修鐵路。船型大篷車繼續扮演修鐵路之前的開拓者角色,一路往西水陸兩用,解決了“船無法在多條不連線的河之間移動”的麻煩。

關羽和馬超當然不懂這些歷史,所以他們只是覺得很懵逼:“你……你這是為了過河?為了能在水裡也開車?”

李素示意徐庶展開一張西域的地圖,然後示意徐庶幫忙講解。

徐庶也不客氣,拿著一根樹枝指點道:“關將軍馬校尉請看,將來我們進攻武威,是可以先從黃河北岸支流浪水行軍的,可是到了浪水源頭後,再要往更西前進,原本就只能騎馬和拉車了。

但實際上,只要過了武威郡與張掖郡的邊緣,很快就能看到一條在內陸還算挺大的大河,便是弱水。根據《漢書》記載,弱水長一千八百里,從張掖,經酒泉,最後達到居延澤,當年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第一次抵達過居延澤,按霍驃騎留下的記載看,弱水之流,其實很多地方是可以行船的,但因為地處戈壁,也多有淺灘。

我們現在換了這種車之後不但可以解決‘弱水流域沒有船’的問題,不用再到張掖郡現造船,而是水陸兩用、旱地行舟把武威浪水的船當車開到弱水後再下水。

而且弱水一千八百里,淺灘無法通航者不下十餘處。往年若是純靠船運,就算在張掖造了足夠多的船,航行每不過百里就被淺灘所阻。除非人力拖船盤灘而過,或者就要在淺灘的另一側重新造船,靡費巨大,根本不可能實現。

現在,遇到了淺灘,就讓船隊上岸繼續用牲畜拖行,拖過淺灘繼續下水,豈不美哉?而且弱水上游在張掖,下游入居延澤,所以坐船還能利用一部分水流自然的推力,落差大的河段幾乎不用耗費人力畜力,牲畜只要跟著船在河邊走就行了。

遇到河面窄而流緩的地方,讓牲畜在河邊拉縴前行,河面實在寬闊不適合拉縴的,那就讓士卒坐在裡面划槳搖櫓。”

徐庶大致把這個車船的運動原理講解明白,關羽馬超聽得也是大開眼界。

李素原先其實還想過弄曲軸明輪配合腳踏板,讓水手蹬船,但最後覺得拆卸輪子、在車廂上方另裝曲軸等等操作都太繁瑣,而且需要攜帶的額外零部件備件太多,搞得太複雜。加上初步實驗後,發現車廂相對於明輪而言還是太淺,軸的位置過高人得抬著腿蹬,很費力,除非給蹬船計程車兵再架一個六七尺高的凳子坐著蹬。種種不利因素,李素最後也就放棄了。

因為人力明輪的效率也沒比劃槳搖櫓高多少,優勢只是在於人的大腿力氣比手臂強,所以像蹬腳踏車一樣蹬船看似更輕鬆。

標準化和簡潔化也很重要,步子邁太大容易造成後勤災難。

能順流的時候順流漂,漂不動就牛拉縴,不好拉縴再切換人搖櫓,搖櫓都沒效率至少還有開上岸沿著河邊牛拉這個最終選項呢。

夠用就好。不管怎麼說,已經比全程牛拉更省力很多了,關鍵是地形適應性好。

“伯雅真是什麼都略懂,怎麼給你想出來的。”關羽不由歎服。

徐庶卻還沒說完呢,他也急著賣弄一條他後來想到的戰術應用,向關羽獻策:“關將軍,用了此車之後,我軍將來在輜重隊的行軍路線上,也能做更多有利的調整,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窮鬼的上下兩千年

非玩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