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秦楚之際月表序,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者:【漢】司馬遷

太史公[1]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2];虐戾滅秦,自項氏[3];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4]百姓,攝[5]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6]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傑,維萬世之安。然王跡[7]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向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8]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註釋:

[1]太史公:即太史令。《史記正義》:“司馬遷自謂也。……遷為太史公官,題贊首也。”[2]陳涉:即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涉為其字。秦二世元年(前209),他被徵屯戍漁陽,同吳廣在蘄縣大澤鄉起義。曾建立張楚政權,被推為王。後被叛徒莊賈殺害。[3]項氏:指項羽(前232—前202),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名籍,羽是其字,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從叔父項梁在吳起義。曾在鉅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後從垓下突圍至烏江,自殺。[4]洽:沾潤。[5]攝:代理。[6]蠶食:如蠶食桑葉,喻逐步侵佔。[7]王跡:王者創業的功跡。功業可見者曰跡。[8]大聖:至聖,指道德高尚完備的人。

賞析:

司馬遷的文章,兼具豪健與跌宕、陽剛與陰柔之美。其陽剛豪健之美,為韓愈散文所繼承與發展;其陰柔跌宕之美,為歐陽修散文所繼承與發展。前者表現於《史記》紀、傳、世家正文的多;後者表現於紀、傳、世家的讚辭及表、書的序文的多。這篇《秦楚之際月表序》,也是表現陰柔跌宕之美的代表作。

司馬遷是漢朝的臣子,但他論秦、漢之間的歷史,一貫不偏袒、諛頌本朝,而給首先發難的農民領袖陳涉、吳廣,以及參加起義、後來成為漢高祖敵人的項羽的歷史作用以充分的估計。他不畏譏評和迫害,列陳涉於“世家”,列項羽於“本紀”,表現了卓越的史識和史膽。本文評論秦、漢之間的史事,於陳氏起義之後、項氏滅亡之前,尊之曰“秦楚之際”,也持這種觀點。

文章第一段論漢朝得國之速,為自古以來所未有。它把“發難”之功歸於陳涉,“滅秦”之功歸於項羽;只把“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之功歸於漢朝。全段六十二字,論事分三層,斷制分明,筆極勁煉。末了“自生民以來”兩句,用唱嘆之筆總結,開始顯示文章的跌宕風神。

第二段,從虞、夏、商、周、秦五朝建立帝業的長久和艱難,作為漢朝得國之速的對照,也作為第一段論點的進一步申述。敘事斷制的分明與勁煉,同於前段;末了三句總評,也以唱嘆為議論。“以德若彼,用力如此”,事分兩類而唱嘆如一;“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跌宕如前段結語。

第三段,論秦朝統一之後,為了懲前毖後,防天下兵爭再起,於是廢諸侯分封之制,墮名城,銷兵器,誅鋤豪傑,想要以此來長保帝業,“維萬世之安”;而想不到禍常起於細微,而出於人之所難料。陳涉、吳廣,“起於閭巷”,不是諸侯出身;沒有武器,揭竿而起;“合從(縱)討伐”,聲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