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章 孟子·公孫丑上3.5--3.6,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起,是《孟子》一書的重要篇章。孟子開宗明義地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將這種不忍人之心運用到政治上,便有了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何以見得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舉例說,假如有人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裡,必定會有驚恐惻隱之心的流露,他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出於某種外在目的,比如討好孩子的父母、博得鄉人的讚譽等等,而一定是有內在原因,也就是有內在不忍人之心的存在。需要說明的是,孟子這裡所舉,乃是一個“示例”,而非一個例證。孟子舉出此例,其目的是讓每個人置身其中,設身處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惻隱之心”,並援之以手,更進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過眾多類似的經歷,從而洞見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假如有人經過反省,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那他一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了。

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後,孟子又討論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之心,與仁義禮智四德的關係。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端”字本作“端”,“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說文解字》)。換言之,“端”即事物的萌芽、開始。“端”表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不是一種既定、完成的東西,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到仁、義、禮、智有一個生長、發展的過程,正如樹苗到樹木有一個生長、發展的過程一樣。所以人雖然擁有四端,還需擴而充之,使其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由汩汩泉水匯聚成大江大河。並進而指出,如果能擴充四端,便可以保有天下;如果不擴充四端,連家室也保不住。所以,孟子雖然肯定人有良知、良能,有先天的四端之心,但更強調對其擴而充之、後天培養,這是理解孟子性善論的關鍵。以下兩章提到選擇職業、鄰里,以及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這些都屬於對善端的擴而充之、後天培養的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